无性繁殖

某些湿地植物有密丛型的生态特点,就是对湿地土壤和乏氧环境的一种适应方式。 这些植物的分蘖节分布地表,每年从分蘖节向上长出新枝,向下生长不定根。随着植物残体的不断积累,其分蘖节不断上移, 以便从地表获得氧气,使植物体免遭埋没。常见的密丛型植物有臌囊苔草、灰脉苔草、踏头苔草、乌拉苔草、塔头棉花莎草,等等。有些沼泽植物从近于地表的地下茎和地上茎上生长出不定根进行繁殖。譬如圆叶茅膏菜,每年生长一节不定根,可以间接判定同群落中泥炭每年增长速度;细吐杜香、睡菜、水问荆、芦苇、泥炭藓、狭叶泽芹茎上生长不定根和不定芽的特点;大果毛蒿豆的地上茎匍匐于泥炭藓丘表面,以不定根形式从藓丘表面吸取养分和进行繁殖。

发达的通气组织

  许多湿地植物茎和根部中空,在叶部、茎和根部均有细胞间隙和发达的气腔系统相连,从而满足在根部缺水、乏氧环境下气体交换和通气的需要。譬如芦苇地下根状茎十分发达,其地上茎、地下茎和不定根内部有通气组织,各部分以气道相连,可以储藏空气、交换气体。从芦苇不定根和根状茎的剖面结构可以看出,芦苇对水生环境有极大的适应性,其横断面中部为辐射状维管束,内皮层呈马蹄形,中皮层形成发达的气腔,直达内皮层。另外,睡菜的地下茎和叶柄的薄壁组织中,细胞间隙大,构成气腔;三裂慈菇、莲、水问荆、甜茅,也有较发达的气腔和气道(图1)。


图1 沼泽植物的通气组织(中国湿地植被,1999)
1. 慈菇走茎中的气道 2. 莲叶柄中的气道 3. 睡菜茎的通气组织

沼泽植物

沼泽里的植物茂盛,一般是挺水植物偏多,草的高矮根据不同地理气候条件决定:纬度较高地区的沼泽草比较高,纬度较高地区的沼泽草较矮,甚至很大部分是苔藓。荷花、莲花也是沼泽湿地的常见植物,它们就属于挺水植物。一些喜湿和耐涝的树种会在沼泽里长得很大,一个明显特征是它们的根基往往很粗。另外沼泽中还生活着多种动物,形成了不同类型的生物群落。

沼泽植物生活型

沼泽植物生长在地表过湿和土壤厌氧的生境条件下,其基本生活型以地面芽植物和地上芽植物为主。密丛型的莎草科植物如苔草属、棉花莎草属,嵩草属等占优势,用地面芽分蘖的方式,适应于水多氧少的环境,并形成不同形状的草丘:点状、团块状、垄岗状、田埂状等。后三种草丘的形成,除与组成植物的生物学特征有关外,还与冻土的融蚀有关。它们是形成泥炭的主要物质来源。此外,沼泽植物一般茎的通气组织发达,这也是对氧少的适应。

森林沼泽中有高位芽和地上芽的乔木和灌木。贫养沼泽中乔木发育不良,孤立散生,矮曲、枯梢,生长慢,形成小老树。如中国兴安岭的沼泽中,树龄150年的兴安落叶松树高才4.5米;北美的北美落叶松,树龄150年,树高仅30厘米。灌木有桦属、柳属。小灌木有杜香属、越橘属、地桂属、酸果蔓属、红莓苔子属等。它们在贫养沼泽中,往往形成优势层片,种类多,盖度大。

在中养和贫养沼泽中,地面芽苔藓植物种类多,盖度大,常形成致密的地被层和藓丘。其中以泥炭藓最发达。泥炭藓丘高度不一,中国和日本的藓丘一般较矮,小于0.5米,欧洲和北美的稍高。

沼泽植物生态类型

贫养殖物——圆叶茅膏菜根据沼泽水和泥炭的营养状况的不同,沼泽植物分富养植物和贫养植物。在以地下水补给为主的营养较丰富、灰分含量较高的条件下生长的植物,称为富养植物。如芦苇、苔草、桤木、落羽杉等;在以大气降水补给为主的营养贫乏、灰分含量较少的条件下生长的植物,称为贫养植物。贫养植物对恶劣环境具有特殊的适应性:有的植物顶端具有不断生长的能力,如泥炭藓和桧叶金发藓,有的植物具有生长不定根的能力,如圆叶茅膏菜,因此它们能从沼泽表面吸收养料和水分。有的沼泽植物具有旱生结构,如叶片常绿,革质,有绒毛等,这样可以防止水分过分蒸腾,也是对强酸性基质的适应。沼泽中还有营动物性营养的捕虫植物,利用叶片上的腺体,消化动物的蛋白质,以弥补营养不足。中国有多种茅膏菜和猪笼草,北美有瓶子草和捕蝇草,南美火地岛则有茅膏菜和捕虫菜。

☆ 草本沼泽植物

荻(黄河口荻海)


水木贼(赵魁义提供)


千屈菜(于国海摄)


香蒲(刘月良摄)


燕子花(刘兴土摄)


食虫植物——圆叶茅膏菜
(郎惠卿摄)


杉叶藻(吕宪国摄)

小叶章(刘兴土摄)

臌囊苔草(刘兴土摄)

☆ 森林灌丛和藓类沼泽植物

水松(郎惠卿摄)

泥炭藓


柳叶绣线菊(吕宪国摄)


水杉(郎惠卿摄)

保护湿地,人人有责

为了提高全社会的湿地保护意识,有关部门及组织开展了多种形式的宣传教育活动,大力宣传湿地的功能效益和湿地保护的重要意义。利用“世界湿地日” 、 “爱鸟周”和“野生动物保护月”等时机,积极组织开展多种形式的宣传活动;编辑出版大量的宣传保护湿地的书籍、画册、电影以及录像片;在鄱阳湖、拉什海建设了区域湿地保护宣教中心,把宣教中心与湿地保护区野外观摩结合起来,通过宣传教育,全社会关注湿地、保护湿地的热潮正在形成。
近年来,在中小学教材中增加了湿地保护的有关内容, 培养青少年的生态环境保护意识。在高等院校设置了与湿地相关的专业。政府及有关部门多次举办培训班和讲习班,大大提高了专业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的湿地知识水平和管理技能。2003 年 9 月,北京湿地学校在杨镇一中正式成立,这是国内第一所湿地学校,成为北京市中小学生、教师和公众的湿地科普教育基地。湿地使者行动由世界自然基金会和中国青年报社于 2001 年发起,由来自高校环保社团的湿地使者向社会各界传播与宣传湿地保护知识,得到了普遍认可和关注,吸引了越来越多的志愿者参与。

开展湿地保护的国际合作

中国与国际社会开展了广泛的交流与合作,参加了有关国际公约,并与许多周边国家和地区签定了一系列有关湿地保护的协议或协定。通过国际间合作增加了湿地保护的资金投入,国外许多先进技术和管理方法在中国湿地保护工作中得到了应用,促进了中国湿地保护事业的发展。为加强国际合作和提高履约能力,国家林业局专门成立了《湿地公约》履约办公室。2005 年 11 月,在《湿地公约》第九届缔约方大会上,中国政府首次当选为《湿地公约》常务理事国。我国已加入的与湿地有关的国际公约主要有: 《国际捕鲸管制公约》 、 《濒危野生动植物种国际贸易公约》 、 《联合国海洋法公约》 、《防止倾倒废物及其他物质污染海洋公约》 、《保护世界与自然遗产公约》 、 《湿地公约》 、 《生物多样性公约》 、 《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 、《联合国防治荒漠化公约》等。
中国与世界自然基金会(WWF) 、湿地国际(WI) 、世界银行(WB) 、联合国开发计划署(UNDP)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UNESC) 、国际自然保护联盟(IUCN) 、国际鹤类基金会(ICF)等国际机构和组织在湿地野生动物保护、湿地调查、湿地自然保护区建设以及人才培训等方面进行了合作。1996 年成立 “湿地国际—中国项目办事处” 。中国已经有内蒙古达赉湖等 4 个湿地自然保护区被纳入世界“人与生物圈” 自然保护网络。2000~2005年,由全球环境基金(GEF)提供资助,中国政府和联合国开发计划署共同执行的“湿地生物多样性保护与可持续利用项目” ,项目总金额1400 多万美元,在黑龙江三江平原淡水沼泽、江苏盐城沿海滩涂、湖南洞庭湖淡水湖泊和四川、甘肃两省交界的若尔盖高寒沼泽等4处项目区开展湿地保护和研究示范活动。中国政府分别与日本、澳大利亚政府签订了中日、中澳候鸟保护协定;与俄罗斯政府签订了中俄两国共同保护兴凯湖湿地的协定,加强了与周边国家和地区保护候鸟,特别对跨国迁徙水鸟及其栖息地保护工作。

建设湿地公园

2004 年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强湿地保护管理的通知》 (国办发〔2004〕50 号)规定“对不具备条件划建自然保护区的,也要因地制宜,采取建立湿地保护小区、各种类型湿地公园、湿地多用途管理区或划定野生动植物栖息地等多种形式加强保护管理” 。目前国内很多地方都在兴建湿地公园, 如北京延庆三里河、厦门马銮湾、宁夏北月海、银川西湖等湿地公园。香港在新界西北部发展迅速的天水围新建香港米埔国际湿地公园 , 为湿地的动植物重建湿地生境 , 树立环境教育典范。2005 年,杭州西溪成为国家林业局批准建立的第一个国家湿地公园试点。建设部也批准设立了北京市翠湖等 9 个国家城市湿地公园。由于可以从旅游活动中获益,湿地公园的建设大大提高了地方政府和投资者保护城市及其周边湿地的积极性,标志着湿地恢复与可持续利用进入了环境与经济双赢的新阶段。

杭州西溪湿地公园

建立人工湿地处理污水

人工湿地在低成本治理污水方面显示出极大的优势,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中国在人工湿地处理污水方面,已经从技术研究和发展阶段转向实际应用阶段。深圳洪湖人工湿地系统日处理污水 1000 吨,对主要污染物的去除率达到 80% 以上。目前,深圳已新建和设计了更大规模的人工湿地项目,人工湿地处理污水总能力将达到每天 4.2 万吨。上海南汇污水处理厂利用天然芦苇湿地处理污水,日处理污水能力达5 万吨。云南省澄江县抚仙湖窑泥沟人工湿地,年净化污水 350 万吨,水质可达到地表水Ⅲ ~ Ⅳ类标准。云南省将在九大高原湖泊大力推广人工湿地技术。北京市丰台区在水衙沟二期治理工程,拟在万丰路西侧建两个人工湖,水面 3.5 万 m2,一个 5000m2人工湿地也将建成,这将是京城南部首个人工湿地景观。成都市有关部门也拟投资 2000 万元在凤凰河建设全国最大治污湿地。人工湿地除了处理污水的功能外,还可以满足野生动物的需要,也可以作为旅游区和湿地教育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