棕腹杜鹃

棕腹杜鹃 Hodgson’s Hawk-Cuckoo

科学分类:鹃形目 > 杜鹃科 > 鹰鹃属
CUCULIFORMES > Cuculidae > Hierococcyx fugax
描述:中等体型(28厘米)的青灰色杜鹃。尾具黑褐色横斑,胸棕色。比鹰鹃小,与其他鹰鹃区别在上体青灰,头侧灰色,无髭纹(幼鸟除外)而腹白。枕部具白色条带,颏黑而喉偏白,尾羽具棕色狭边。亚种nisicolar胸棕色具白色纵纹。枕部无白色条带,尾上无狭窄棕色边,且体型较小,叫声有异。
虹膜-红色或黄色;嘴-黑色,基部及嘴端黄色;脚-黄色。
叫声:叫声特别,为带咝音的持续gee-whizz或fe-ver声,重复约20次(nisicolar),或为三音节ju-ichi, ju-ichi叫声(hyperythrus)。
分布范围:繁殖于西伯利亚东南部、朝鲜、日本及中国东北,在中国南部及东南亚的南部越冬;在泰国南部及马来半岛为留鸟。
分布状况:亚种hyperythrus繁殖于东北各省,越冬于华南及东南亚。亚种 nisicolar繁殖在中国北纬32°以南,越冬在东南亚。
习性:喜森林及落叶林,越冬于常绿林。
注:一些著者将北方杜鹃(hyperythrus)作为单独一种。

鹰鹃 Large Hawk-Cuckoo

鹰鹃 Large Hawk-Cuckoo

科学分类:鹃形目 > 杜鹃科 > 鹰鹃属
CUCULIFORMES > Cuculidae > Hierococcyx sparverioides
描述:略显型大(40厘米)的灰褐色鹰样杜鹃。尾部次端斑棕红,尾端白色;胸棕色,具白色及灰色斑纹;腹部具白色及褐色横斑而染棕;颏黑色。亚成鸟:上体褐色带棕色横斑;下体皮黄而具近黑色纵纹。与鹰类的区别在其姿态及嘴形。
虹膜-橘黄色;嘴-上嘴黑色,下嘴黄绿色;脚-浅黄色。
叫声:繁殖季节发出pi?peea或brain?fever的叫声,速度及音调不断增高至狂暴高潮。
分布范围:为喜马拉雅山脉、中国南部、菲律宾、婆罗洲及苏门答腊的留鸟。冬季见于苏拉威西及爪哇。
分布状况:指名亚种为中国西藏南部、华中、华东、东南及西南和海南岛的不常见夏季繁殖鸟;一些为云南南部及海南岛的留鸟。偶见于台湾及河北。
习性:喜开阔林地,高至海拔1600米。典型的隐于树冠的杜鹃。
俗名:大鹰喀咕

红翅凤头鹃

红翅凤头鹃 Chestnut-winged Cuckoo

科学分类:鹃形目 > 杜鹃科 > 凤头鹃属
CUCULIFORMES > Cuculidae > Clamator coromandus
描述:体大(45厘米)的黑白色及棕色杜鹃。尾长,具显眼的直立凤头。顶冠及凤头黑色,背及尾黑色而带蓝色光泽,翼栗色,喉及胸橙褐色,颈圈白色,腹部近白。亚成鸟:上体具棕色鳞状纹;喉及胸偏白。
虹膜-红褐色;嘴-黑色;脚-黑色。
叫声:响亮而粗哑刺耳的chee?ke?kek声及一种呼啸声。
分布范围:繁殖于印度、中国南部及东南亚,迁徙至菲律宾及印度尼西亚。
分布状况:于华东、华中、西南、华南、东南、西藏东南及海南岛海拔1500米以下适宜生环境中的偶见繁殖鸟,台湾罕见。
习性:似地鹃,攀行于低矮植被丛中捕食昆虫。振翅与飞行时凤头收拢。
俗名:红翅凤头额咕

斑翅凤头鹃

斑翅凤头鹃 Pied Cuckoo

科学分类:鹃形目 > 杜鹃科 > 凤头鹃属
CUCULIFORMES > Cuculidae > Clamator jacobinus
描述:体大(3厘米)的黑白色杜鹃。具凤头为本种特征。似红翅凤头鹃,但头黑,翼黑,初级飞羽基部具白色横带;尾黑,尾端的白色甚宽。幼鸟少色差,为褐色与皮黄色。
虹膜-褐色;嘴-黑,基部黄色;脚-灰色。
叫声:动人的ple-ue, pee-pee-piu等声,响亮而带金属音。告警时发出粗哑的chu-chu-chu-chu声。
分布范围:非洲、伊朗至印度及缅甸;越冬在非洲。
分布状况:指名亚种在中国非常罕见。仅在西藏南部有记录。
习性:栖于落叶林及开阔灌木丛。迁徙性特强。以小群活动。

骨顶鸡

骨顶鸡 Common Coot

科学分类:鹤形目 > 秧鸡科 > 骨顶属
GRUIFORMES > Rallidae > Fulica atra
描述:体大(40厘米)的黑色水鸡。具显眼的白色嘴及额甲。整个体羽深黑灰色,仅飞行时可见翼上狭窄近白色后缘。
虹膜-红色;嘴-白色;脚-灰绿。
叫声:多种响亮叫声及尖厉的kik kik。
分布范围:古北界、中东、印度次大陆。北方鸟南迁至非洲、东南亚及菲律宾越冬;鲜至印度尼西亚。也见于新几内亚、澳大利亚及新西兰。
分布状况:亚种atra为中国北方湖泊及溪流的常见繁殖鸟。大量的鸟至北纬32°以南越冬。
习性:强栖水性和群栖性;常潜入水中在湖底找食水草。繁殖期相互争斗追打。起飞前在水面上长距离助跑。
俗名:白骨顶 大番? 冬鸡 孤顶 骨顶 臌顶 米鸡 水姑

黑水鸡

黑水鸡 Common Moorhen

科学分类:鹤形目 > 秧鸡科 > 黑水鸡属
GRUIFORMES > Rallidae > Gallinula chloropus
描述:中等体型(31厘米),黑白色,额甲亮红,嘴短。体羽全青黑色,仅两胁有白色细纹而成的线条以及尾下有两块白斑,尾上翘时此白斑尽显。
虹膜-红色;嘴-暗绿色,嘴基红色;脚-绿色。
叫声:响而粗的嘎嘎作叫pruruk-pruuk-pruuk。
分布范围:除澳大利亚及大洋洲外,几乎遍及全世界。冬季北方鸟南迁越冬。
分布状况:亚种indica繁殖于新疆西部,包括天山;指名亚种繁殖于华东、华南、西南、海南岛、台湾及西藏东南部的中国大部地区。越冬在北纬32°以南。
习性:多见于湖泊、池塘及运河。栖水性强,常在水中慢慢游动,边在水面浮游植物间翻拣找食。也取食于开阔草地。于陆地或水中尾不停上翘。不善飞,起飞前先在水上助跑很长一段距离。
俗名:番? 红骨顶 红鸟 江鸡

紫水鸡

紫水鸡 Purple Swamphen

科学分类:鹤形目 > 秧鸡科 > 紫水鸡属
GRUIFORMES > Rallidae > Porphyrio porphyrio
描述:体大(42厘米)而壮,紫蓝色,红色的嘴特形大,除尾下覆羽为白色外,整个体羽蓝黑色并具紫色及绿色闪光。具一红色的额甲。
虹膜-红色;嘴-红色;脚-红色。
叫声:咕咕咯咯叫个不停;另有带鼻音的号角声wak。
分布范围:古北界至非洲、东亚地区、澳大利亚及大洋洲。
分布状况:亚种poliocephalus为云南西南部的罕见繁殖鸟,可能在西藏极东南部也有分布。云南西部、广西及香港有迷鸟越冬记录。
习性:栖于多芦苇的沼泽地及湖泊,在水上漂浮植物及芦苇地中行走。有时结小群到漫水的开阔草地、稻田或火烧过后的草地上活动。尾上下抽动。

董鸡

董鸡 Watercock

科学分类:鹤形目 > 秧鸡科 > 董鸡属
GRUIFORMES > Rallidae > Gallicrex cinerea
描述:体大(40厘米),黑色或皮黄褐色,绿色的嘴形短。雌鸟褐色,下体具细密横纹。繁殖期雄鸟体羽黑色,具红色的尖形角状额甲。
虹膜-褐色;嘴-黄绿;脚-绿色,繁殖雄鸟为红色。
叫声:于夏季巢区作深沉吟叫,但冬季常寂静无声。
分布范围:留鸟于印度次大陆、东南亚南部、苏门答腊及菲律宾;夏季繁殖鸟于喜马拉雅山脉、东北亚、东南亚的东北部、中国大陆及台湾;越冬于日本、马来半岛、婆罗洲、爪哇、苏拉威西及小巽他群岛。
分布状况:亚种cinerea为华东、华中、华南、西南和海南及台湾的夏季繁殖鸟。冬季南迁。
习性:性羞怯。主为夜行性,多藏身于芦苇沼泽地。有时到附近稻田取食稻谷。
俗名:番? 凫翁 鹞 鱼冻鸟 鱼冻鸟

白眉田鸡

白眉田鸡 White-Browed Crake

科学分类:鹤形目 > 秧鸡科 > 田鸡属
GRUIFORMES > Rallidae > Porzana cinerea
描述:体型略小(20厘米)的灰褐色秧鸡。嘴短,头部斑纹明显,黑色的贯眼纹其上下均具白色条纹。头顶、背及上体暗褐,头侧及胸灰色,腹偏白,两胁及尾下黄褐色。
虹膜-红色;嘴-近黑;脚-绿黄。
叫声:繁殖期嘈杂发出尖而细的cutchi cutchi cutchi似苇哨声,两三只鸟汇拢同叫。
分布范围:东南亚的南部、菲律宾及大巽他群岛至新几内亚、澳大利亚北部及太平洋岛屿。
分布状况:迷鸟于1991年4月出现在香港的米埔。亦曾偶见于台湾。
习性:性羞怯。喜漫水草地、沼泽及稻田。通常成对活动。

斑胁田鸡

斑胁田鸡 Band-bellied Crake

科学分类:鹤形目 > 秧鸡科 > 田鸡属
GRUIFORMES > Rallidae > Porzana paykullii
描述:中等体型(22厘米)的红褐色田鸡。嘴短,腿红色,头顶及上体深褐色,颏白,头侧及胸栗色,两胁及尾下近黑而具白色细横纹。与红胸田鸡区别在翼上具白色横斑,与红腿斑秧鸡区别在白色横纹较细。翼覆羽较红腿斑秧鸡少白色;飞羽无白色;枕及颈深色。幼鸟为褐色而非栗色。
虹膜-红色;嘴-偏黄;脚-红色。
叫声:晚上发出怪叫声,听似擂鼓或木质拨浪鼓声。
分布范围:繁殖于东北亚;冬季南迁至东南亚及大巽他群岛。
分布状况:全球性近危(Collar et al., 1994)。为盛夏时节中国华北及东北的不常见繁殖鸟。迁徙时途经华中及华东。
习性:栖于湿润多草的草甸及稻田。
注:有时被列入Rallina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