洞庭“稀客” 翩翩光临

2016年12月4月,5只青头潜鸭出现在南洞庭湖漉湖。
李剑志 摄
湖南日报记者 周月桂
大雪时节,洞庭湖越冬候鸟已经基本聚齐。巨大的鸟群在宽阔的滩涂湿地上腾飞、降落,铺天盖地。
监测显示,今年东洞庭湖越冬候鸟数量比去年多10%左右,更令人惊喜的是,连日来,青头潜鸭、白枕鹤、白头鹤等难得一见的“稀客”频频在洞庭湖现身,让这个“鸟类天堂”越发丰富、精彩。
第一次见到这么多的“比大熊猫还稀少”的青头潜鸭
12月8日,东洞庭湖的“逢八”例行监测日(每月8日、18日、28日监测)。阳光大好,视线清晰,东洞庭湖自然保护区采桑湖站站长易飞跃心情也不错。
在数了几千只罗纹鸭、绿翅鸭之后,又一大群鸭子进入了他的视线,粗粗看了下,以凤头潜鸭和帆背潜鸭为主。数着数着,易飞跃按捺不住一阵激动——在头部偏红的帆背潜鸭和脑后有一簇羽冠的凤头潜鸭之间,混杂着几只青头鸭子。
“青头潜鸭!12只!”在东洞庭湖巡湖20年,易飞跃第一次见到这么多的“比大熊猫还稀少”的青头潜鸭。
东洞庭湖自然保护区管理局副局长张鸿表示,这是近10年来,在保护区发现青头潜鸭数量最多的一次:“往年我们也有监测到青头潜鸭,但只有一两只,第一次发现这么多数量。”
青头潜鸭曾广泛分布在中国、俄罗斯、印度、缅甸、泰国等地,由于过度狩猎和生存环境恶化,近10年来,全球青头潜鸭的数量急剧下降。目前,青头潜鸭的数量比大熊猫还要稀少,全球仅存500只左右,已被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濒危物种红色名录,等级为极度濒危,属于极危鸟类。
珍稀鸟类频频现身,让人欢喜让人忧
易飞跃的好运气还不止于监测到青头潜鸭。就在12月7日,他还在东洞庭湖小西湖监测到了4只白枕鹤,这也是东洞庭湖多年未现身的珍稀鸟类,易飞跃称:“白枕鹤在安徽升金湖很多,洞庭湖近10年来都没有监测到过白枕鹤。”
此外,据张鸿介绍,12月6日,君山后湖监测到5只国家一级保护动物白头鹤。
而在南洞庭湖,沅江市的爱鸟人士李剑志12月4日在漉湖拍到了5只青头潜鸭。此外,今年11月的全国水鸟同步调查中,李剑志负责的漉湖区域发现了鹗和红喉歌鸲(音qú),这两种鸟都是南洞庭湖首次被监测到。此后,李剑志又在漉湖观察到小天鹅近800只,这是今年在洞庭湖发现的最大的小天鹅迁徙种群。
珍稀鸟类频频现身,让爱鸟人士大为惊喜,同时也伴有忧虑。张鸿担心,珍稀鸟类一般都是对生态环境要求比较高的,人们要更加小心对待洞庭湖。此外,拍鸟者聚集会给这些难得的“贵客”造成干扰。
近日的监测表明,东洞庭湖目前面临着退水提前、枯水期延长、捕捞和旅游等人为干扰较大、河道采砂破坏湿地洲滩、水体污染造成沉水植被大量消亡等诸多威胁鸟类生存的因素。
张鸿介绍,12月上旬,东洞庭的冬候鸟已经基本聚齐,监测数据显示,目前的鸟类数量比去年多10%左右。总体上看,东洞庭湖湿地生物多样性景观丰富,有大量的深水域、浅水区、泥滩地和苔草洲滩等不同鸟类所需生境和食物,给鸟类提供了极为丰富的多样性栖息地,这也是东洞庭湖较洞庭湖其他区域鸟类资源更为丰富的重要原因。
【生物小名片】
青头潜鸭是迁徙性鸟类,雄鸟头颈青色,胸部栗色,长着一对小白眼;鸟头颈黑褐色,眼睛褐色或淡黄色。它们是鸭子中的“潜水健将”,能潜入4米深的水下捕食鱼虾和贝类。

中国“绿发会”驻进了洞庭湖

中国生物多样性保护和绿色发展基金会简称“绿发会”,现任理亊长胡德平先生。该会在全国范围内以资金加参与的合作方式支持了民间组织及个人的环境保护项目,对项目施实予以监督和指导。昨天东洞庭湖授牌(旗)仪式在东洞庭湖上煤炭弯水域流动保护站上启动。

中国生物多样性保护和绿色发展基金会合作部执行官员宋雪代表绿发会向 岳阳东洞庭湖生态保护协会会长何大明颁发了《中国江豚保护地*东洞庭湖》主任聘书,同时授予《中国生物多样性保护和绿色发展基金会 中国江豚保护地*东洞庭湖》的旗帜和牌匾。

洞庭拆围后如何避免死灰复燃

2016年11月30日,沅江市南大膳镇,南洞庭湖边的网围已被拆除。图/受访者提供
洞庭湖湿地内存在多达42万亩的矮围网围。省政府要求,2017年底前全面清理拆除洞庭湖内矮围网围,其中,面积在5万亩以下(以县为单位)的今年底前拆除。并将此任务纳入对地方政府的绩效考核中。
有人担心,因洞庭湖存在“多头执法”的局面,“两围”拆除后将如何管理,以避免其死灰复燃?省畜牧水产局相关负责人提出,可以考虑采用西洞庭湖的模式,在加大执法力度的同时,建立综合执法局,将林、水、土地、环保等诸多部门的行政处罚权由综合执法局集中行使。                本报记者曹伟常德、长沙报道
模式 集多部门行政处罚权于一身
近日,洞庭湖一环保志愿者说,他担心这次大规模“拆围”之后,还会存在“死灰复燃”的现象。
近日,潇湘晨报记者采访了省林业、畜牧水产等部门的相关负责人,了解洞庭湖“拆围”之后的管理问题。多名相关人士表示,可以考虑采用西洞庭湖集中行政处罚权的模式,破解多头执法的困局。
湖南省畜牧水产局办公室主任武深树表示,为防止矮围网围发生,一方面,相关部门要加大执法力度;另一方面,要改变多头执法的局面,建立一个“综合执法局”。
省林业厅野生动植物保护处薛萍介绍,目前,在西洞庭湖,西洞庭湖保护管理局已经有了综合执法大队,集多个部门的行政处罚权于一身。
西洞庭湖保护管理局局长梅碧球介绍,2015年7月24日,省政府同意在西洞庭湖自然保护区开展相对集中行政处罚权工作。2016年8月,《湖南西洞庭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相对集中行政处罚权暂行办法》(简称“暂行办法”)和《湖南西洞庭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相对集中行政处罚权工作衔接规定》两个地方性法规,在汉寿县人民政府网正式公示。“这表明西洞庭湖自然保护区开展相对行政集中处罚权有了具体的执法依据。”梅碧球说。
记者在《暂行办法》看到,西洞庭湖保护区管理局作为汉寿县政府独立的行政执法机关,在保护区范围内集中行使下列由自然保护区、旅游、林业、农业、环境保护、土地管理、交通运输等部门行使的全部或者部分行政处罚权。在此之后,有关行政管理部门不再行使已经由保护区管理局行使的行政处罚权;仍然行使的,作出的行政处罚决定一律无效。
成效 西洞庭湖发现新鸟类21种
西洞庭湖湿地保护局副局长李跃飞称,该局是副处级全额拨款事业单位。前身为林业局下属的保护区管理处,2006年汉寿县湖洲管理局与保护处合并成立保护区管理局。
“那时湖里乱的很,存在挖沙、乱围乱垦、毒鸟等现象。”李跃飞说,几年前,由于只有部分的土地所有权和使用权,面对这些乱象,他们很被动。工作人员发现违法情况后,只能带相关部门工作人员去处理,或者向分管领导进行报告,展开联合执法。
在这种背景下,保护区向汉寿县人民政府报告后,汉寿县公安局专门在保护区成立综合派出所。“除了司法执法,还需要行政执法。”梅碧球说,在体会到多头执法的无力之后,他们继续向县领导汇报要实行相对集中行政处罚权,之后又找到常德市、湖南省的法制部门,经过多次反复汇报沟通之后,省政府终于在去年下发同意批复。
李跃飞介绍,今年3月,该局成立了综合执法大队,大队有12名执法队员,到目前为止,办理了4起行政处罚案件,都涉及到一些破坏湿地的行为。“情节较重触犯法律的,由公安部门介入,其他情节较轻的,我们来处理。”
梅碧球表示,实行这个做法后,他们也遇到了一些问题。“有的部门把这部分权力交出来,心里却有想法。另外,执法队员自身水平也有限。”因此,他们现在处理案件都非常谨慎。梅碧球说,从严格意义上讲,保护区内的综合派出所和综合执法大队在全国湿地系统都是第一家,对全国都有借鉴意义。
12月7日,在西洞庭湖内一湖州上,西洞庭湖保护区管理局办公室主任蔡教慧指着一群白天鹅说,经过近4年治理后,西洞庭湖发现新物种鸟类21种、鱼类4种、植物2种,特别是2016年2月在半边湖一次性检测到国家一级保护鸟类黑鹳78只。“几年前还是很少见的。”
分析 东、南洞庭湖跨越地区多阻碍大
西洞庭湖的管理模式在其他地方是否具有可行性?东洞庭湖保护管理局副局长高大力称,西洞庭湖的模式固然好,但西洞庭湖仅在汉寿县范围内。然而,无论是东洞庭湖还是南洞庭湖,都跨越多个县市,受到的阻碍会更多。“牵涉到多个部门的利益。”高大力说,同时,各县市也有交叉的水域,成立专门的执法部门难度很大。
益阳市林业局副局长何剑波认为,南洞庭湖主要在益阳各县市境内,作为省级保护区,本应由省里直接管理,现在却委托地方政府进行管理。“这是保护与发展的矛盾,保护区保护的是社会公众的利益,但沿湖当地要发展经济,这两方面不对称。”何剑波称,保护区对应的权利、经费也不足,也难以起到真正保护作用。
“西洞庭湖我也去过,他们成本比较大。”何剑波说,洞庭湖按照行政区划划分为四个保护区,各个保护区政策不同,地方重视不同,形成生态保护不平衡。他认为,应该对洞庭湖土地进行确权。同时,从省级层面进行架构,成立统一的管理系统,实现“同湖同治”。
梅碧球说,“洞庭湖其他区域固然环境复杂,但搞这个工作主要是牵涉到地方主政者‘政绩观’和是否重视。保护区的原则是‘保护优先,科学恢复,合理利用,持续发展’。保护是走在利用前面,不要把顺序搞反了。”

比熊猫还少的青头潜鸭现身洞庭湖保护区 共12只

青头潜鸭 国家林业局供图
2016年12月8日,东洞庭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逢八”水鸟监测(每月8、18、28号监测)中,发现12只全球极危物种青头潜鸭。
东洞庭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总工程师张鸿向澎湃新闻表示,这是近十年来,在保护区发现青头潜鸭数量最多的一次,“往年我们也有监测到青头潜鸭,但只有一两只,第一次发现这么多数量。”
国家林业局网站显示,100多年前,青头潜鸭曾广泛分布在中国、俄罗斯、印度、缅甸、泰国等地,但由于受到栖息地丧失等各种原因的影响,近10年来,全球青头潜鸭的数量急剧下降。目前,青头潜鸭的数量比大熊猫还要稀少,全球仅存500只左右,已被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濒危物种红色名录,等级为极度濒危,属于极危鸟类。
张鸿介绍,此次监测到青头潜鸭的采桑湖区域靠近保护区的核心区,属于青头潜鸭越冬地。但为何有如此多数量的青头潜鸭栖息,具体原因还需要通过监测栖息时间和范围才能确定。
青头潜鸭是迁徙性鸟类,每年3月中旬从南方越冬地迁往北方繁殖,秋季于10月中旬开始迁往南方。雄鸟头颈青色,胸部栗色,长着一对小白眼;雌鸟头颈黑褐色,眼睛褐色或淡黄色。它们是鸭子中的“潜水健将”,能潜入4米深的水下捕食鱼虾和贝类。
东洞庭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是国际重要湿地,有大量候鸟栖息。张鸿担心,拍鸟者聚集会给青头潜鸭产生干扰,他提醒广大拍鸟者要注意保护生态。

洞庭湖区越冬候鸟近八万只 同期增加10%

记者近日从湖南东洞庭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获悉,目前飞抵东洞庭湖区越冬的候鸟已接近八万只,包括小天鹅,白琵鹭等珍稀鸟类,候鸟数量比去年同期增加10%。每年10月份开始,大批候鸟从北方南飞抵达洞庭湖区,其中一部分候鸟将在洞庭湖区稍作休整后继续南飞,另外一部分候鸟将留在洞庭湖区越冬直到第二年春天。

候鸟翔集洞庭美

  2016年12月1日,岳阳市君山区濠河水域,大批反嘴鹬在此集结觅食。近年来,岳阳市持续加大对洞庭湖湿地的保护与修复,每年冬季都有大批候鸟来此休憩。目前,飞抵东洞庭湖区越冬的候鸟已接近8万只,候鸟数量比去年同期增加10%。冬季到洞庭湖看鸟,已成为当地一张靓丽的生态名片。 湖南日报记者 徐典波 摄

洞庭湖现大规模非法钢丝围网:大者上万亩

2016年11月29日,记者赶赴位于湖南省岳阳市和沅江市交界区域,车辆驶入正值枯水期的洞庭湖,犹进入“迷宫”,大面积钢丝围网将湖区分割成块,归私人承包。

洞庭湖是中国第二大淡水湖,是长江流域重要的调蓄湖泊,也被国际上列入重要湿地。

近日,有湖南当地环保志愿者称,在南洞庭湖发现大片钢丝围网,这些围网将南洞庭湖湖区分割成条块,现场触目惊心,犹如“牢笼”。

11月29日,记者赶赴位于湖南省岳阳市和沅江市交界区域,车辆驶入正值枯水期的洞庭湖,犹进入“迷宫”,大面积钢丝围网将湖区分割成块,归私人承包。

这些钢丝围网高约6米,仅一片围网区域的单边长度就有约7、8公里。

当地渔民称,丰水期时这些围网隐于湖中,枯水期洞庭湖退水时,鱼虾被困在网围里“一网打尽”。

渔民认为此举严重影响洞庭湖的渔业资源,“鱼越来越少了。”

不仅如此,密布的围网在汛期时还影响行洪,引起村民不满。

11月30日,澎湃新闻记者在沅江市南大膳镇走访时了解到,2016年汛期,长江流域遭遇强降水,洞庭湖水位最高超过34米,“今年的水没有1996年的水位高,但是淹的时间却比那年长,那些围子挖的一块一块,洪水一直退不出去,田都没法种。”一位村民说。

当日,南大膳镇镇政府汪姓副镇长向澎湃新闻表示,湖中围网已存在至少6年,“当初承包给个人割芦苇,芦苇生意不好后,个人自发建围网养殖”。至于为何无人制止,他并未正面回答,只是表示,“今年3月份(沅江)市政府已经下令拆了,要求我们12月15日之前必须拆完。”

还洞庭“一湖清水” 湖区26个县(市区)划定“三区”范围

湖区加大整治养殖环境

还洞庭“一湖清水”

26个县(市区)划定了“三区”范围, 已退出畜禽规模养殖场1951户,退出养殖网箱13205口

华声在线2016年11月24日讯(湖南日报记者 张尚武 通讯员 武深树)湖南水环境治理重心从湘江流域转向洞庭湖区。眼下,湖区打响畜禽退养、非法矮围网围整治的攻坚战,还洞庭湖“一湖清水”。

保护洞庭湖水环境,当地政府划定畜禽养殖禁养区、限养区、适养区。目前,除临湘市外,其他26个县(市区)都划定了“三区”范围;各县(市区)实地勘测、精准核查、逐户登记,按“一户一档、一县一卷”标准建立畜禽退养档案。据统计,整治行动范围内需退养规模养殖场7964户、栏舍面积340.7万平方米;需退出养殖网箱16323口、面积64.5万平方米;需拆除矮围网围127处、面积42.1万亩。

汇总各地上报,至11月17日,洞庭湖区退出畜禽规模养殖场1951户、88.6万平方米;退出养殖网箱13205口,52.1万平方米;拆除矮围、网围60处。

全省养殖环境整治工作领导小组今天提出,今年内湖区畜禽规模养殖场退养面积要完成总任务的40%,矮围网围面积在5万亩以下的县(市区)要全部完成拆除退出任务。省畜牧水产局局长袁延文称,规模畜禽养殖场退出,要严格退养标准,落实退养补偿,确保“拆除1户、验收1户、补偿兑现1户”。冬季枯水期正是集中清退矮围网围的黄金时期,各县(市区)要力克困难,抓紧推进,力争快速突破。

据悉,省政府已将洞庭湖区养殖环境综合整治纳入绩效考核,考核结果将直接影响相关县(市区)的考核等次。

故地重游 首只携带GPS小白额雁飞抵东洞庭湖

东洞庭湖迎来的首只GPS设备的候鸟。
红网岳阳分站11月25日讯(分站记者 周小平 通讯员 张鸿)日前,一只携带GPS卫星跟踪系统的全球濒危物种小白额雁飞抵东洞庭湖春风湖。据透露,这也是东洞庭湖迎来的首只GPS设备的候鸟。
2016年1月14日,北京林业大学与东洞庭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合作,为一只编号为12的小白额雁安装GPS设备并放飞。
卫星定位系统清晰记录了这只小白额雁的活动轨迹。3月28日1时,12号小白额雁从东洞庭湖的红旗湖向北迁飞,28日17时抵达辽宁省盘锦市的大荒乡农田内,历时16小时,行程2000余公里。后分别在东北三省的扎龙湿地、东方红水库和挠力河流域停栖,并于5月18日从黑龙江抚远县飞离国境进入俄罗斯。自从东洞庭湖北迁至飞离国境历时50天。
进入俄罗斯的这只小白额雁一直沿海岸线向东北边停栖边迁徙,并于6月25日抵达远东地区的白令海峡附近。历时87天,行程8000余公里的北迁,以成功抵达繁殖地暂告一段落。
12号小白额雁在白令海峡附近度过了近4个月的夏季繁殖期。10月19日,小白额雁从繁殖地开始南迁,10月20日抵达抚远县的中俄边境后,沿边境线南迁,穿过朝鲜半岛并11月1日从黄海入境,11月13日16时抵达东洞庭湖春风湖区域。小白额雁从繁殖地南迁至抵达东洞庭湖越冬地,历时23天,行程6000余公里。
东洞庭湖自然保护区候鸟专家向岳阳日报全媒体记者介绍,12号小白额雁是我国乃至全球第一只在越冬地安装GPS设备,成功北迁并度过繁殖期后,又迁回越冬地的候鸟。这只小白额雁历尽艰辛而重返东洞庭湖,给大家带来的不仅是喜悦,更重要的是,它架起了一座人类与这种濒危而神秘物种沟通的桥梁,为深入了解和研究小白额雁拓展了更深和更宽的领域。这也将给小白额雁及其他鸟类的保护带来福音。
阅读延伸:
小白额雁,因额部至头顶有白斑而得名,又因金黄色的眼眶而俗称金眶鹅,全球濒危物种,数量仅35000余只。东洞庭湖是我国首批国际重要湿地,也是小白额雁最为重要的越冬地,在东洞庭湖曾一次性记录到约25000只小白额雁栖息,每年约有60%-70%的小白额雁在此越冬。

汨罗对15家非法开采砂场强制断电 保护湿地及河道生态

为全面执行“汨罗江湿地保护及河道砂石禁采专项整治行动”,2016年11月25日,由河道砂石执法局牵头,联合多部门组成执法队,对汨罗江汨罗段辖区内15家非法开采砂场实行强制断电。
当日8时许,河道砂石执法局、林业局、水务局、汨罗市供电公司、屈子祠政府、白塘镇政府、屈原行政区政府等单位近百人组成联合执法队,分别到达名山渡口、牛巷口、许若军等15处砂场,拆除汨罗江南岸、北岸及屈原行政区采砂船电力设施,对禁采区和重点开采区实行“永久性拆除企业高压支线一耐张段”和“过渡性高压解火”的强制举措,严令砂场停止非法开采河砂行为,并责令业主限期将船体“脱水”上岸解体。
“汨挖一号”砂场的业主周红根说,他承包了好几个砂场,而眼前这个“汨挖一号”是其中较大的一个砂场,共有10个股东,总投资约800多万,他将积极配合此次整治行动。
接下来,河道砂石执法局将根据市委市政府的要求,继续组织对非法砂场关停和解体事宜,加强对汨罗江湿地及河道生态的有效保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