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爪隼

黄爪隼 Lesser Kestrel

科学分类:鹳形目 > 隼科 > 隼属
CICONIIFORMES > Falconidae > Falco naumanni

描述:体小(30厘米)的红褐色隼。雄鸟头灰色,上体赤褐而无斑纹,腰及尾蓝灰。下体淡棕色,颏及臀白。胸具稀疏黑点。尾近端处有黑色横带,端白。雌鸟红褐色较重,上体具横斑及点斑,下体具深色纵纹。雄雌两性均似红隼,但体型较小而纤细,雄鸟色彩较鲜艳,黑色点斑较少。雄鸟翼上覆羽蓝灰,且无红隼眼下的深色条纹。飞行时尾呈楔形。爪浅色,而红隼爪黑。
虹膜-褐色;嘴-灰色,端黑,蜡膜黄色;脚-黄色。

叫声:高叫声似红隼但较快,似kikikiki…也作粗喘气声chay-chay-chay。幼鸟尖叫如红隼。

分布范围:欧洲南部及北非至中亚、印度、缅甸、老挝和中国北方。越冬往南。

分布状况:全球性易危(Collar et al., 1994)。为不常见季候鸟。繁殖于新疆北部及西部、内蒙古、河北。经山东、四川南部及河南至云南越冬。

习性:于悬崖峭壁结群营巢。主要以昆虫为食。较红隼少停在空中鼓翼,振翼甚快。迁徙时结大群。

[白腿]小隼

[白腿]小隼 Pied Falconet

科学分类:鹳形目 > 隼科 > 小隼属
CICONIIFORMES > Falconidae > Microhierax melanoleucos

描述:体型微小(15厘米)的黑白色隼。上体黑色,最内侧次级飞羽具白色点斑。下体白色,脸侧及耳覆羽黑色,耳覆羽周围具白色线条或块斑。幼鸟脸散见红色。
虹膜-深褐;嘴-偏灰;脚-灰色。

叫声:高而生硬的哭叫声shiew及快速重复的kli-kli-kli-kli声。

分布范围:印度东北部、中国南方、印度支那北部。

分布状况:全球性近危(Collar et al., 1994)。不常见于中国有林覆盖的低地至海拔1500米的云南西部及南部、广西、广东、江西、福建、安徽南部和江苏南部。

习性:喜林缘或开阔原野,包括稻田,常立于无遮掩的树枝上。突然冲出捕食蜻蜓及其他昆虫,有时大胆袭击小鸟及其他猎物。在树洞营巢。

红腿小隼

红腿小隼 Collared Falconet

科学分类:鹳形目 > 隼科 > 小隼属
CICONIIFORMES > Falconidae > Microhierax caerulescens

描述:体型微小(15厘米)的黑白色隼。特征为喉、腿、臀及尾下棕色。顶冠及背黑而颈背白,自眼部有黑色带延至耳羽后,尾下具黑白色横斑。亚成鸟喉白,额及眉线棕色。
虹膜-褐色;嘴-灰色;脚-灰色。

叫声:尖厉叫声及低声吱叫。

分布范围:喜马拉雅山脉东部山麓及东南亚。

分布状况:在中国极为稀少。亚种burmanicus为云南西部(盈江)的留鸟。指名亚种为印度东北部的留鸟,有高海拔2000米的记录,可能亦见于西藏东南部。

习性:结小群在开阔的树上捕食。快速追捕昆虫似树燕。守候猎物时头点动而尾轻抽。

鹰雕

鹰雕 Mountain Hawk-Eagle

科学分类:鹳形目 > 鹰科 > 鹰雕属
CICONIIFORMES > Accipitridae > Spizaetus nipalensis

描述:体大(74厘米),细长,腿被羽,翼甚宽,尾长而圆,具长冠羽。有深色及浅色型。深色形:上体褐色,具黑及白色纵纹及杂斑;尾红褐色有几道黑色横斑;颏、喉及胸白色,具黑色的喉中线及纵纹;下腹部、大腿及尾下棕色而具白色横斑。浅色型:上体灰褐;下体偏白,有近黑色过眼线及髭纹。
虹膜-黄至褐色;嘴-偏黑,蜡膜绿黄;脚-黄色。

叫声:拖长的尖厉叫声。

分布范围:印度、缅甸、中国及东南亚。

分布状况:亚种nipalensis为罕见留鸟于西藏南部及云南西部,高可至海拔4000米。fokiensis 为罕见留鸟于中国东南部、台湾及海南岛,高可至海拔2000米。orientalis为繁殖鸟,于中国东北,越冬在台湾。

习性:喜森林及开阔林地。从栖处或飞行中捕食。

棕腹隼雕

棕腹隼雕 Rufous-bellied Hawk Eagle

科学分类:鹳形目 > 鹰科 > 隼雕属
CICONIIFORMES > Accipitridae > Hieraaetus kienerii

描述:体型略小(50厘米)的棕、黑及白色雕。具短冠羽。成鸟:头顶、脸颊及上体近黑;尾深褐而具黑色横斑及白色尾端;颏、喉及胸白,具黑色纵纹;两胁、腹部、腿及尾下棕色,腹部具黑色纵纹。飞行时初级飞羽基部的浅色圆形斑块显见。亚成鸟:上体黑褐,具近黑色眼斑,眉纹略白;下体偏白。
虹膜-红色;嘴-近黑,蜡膜黄色;脚-黄色。

叫声:几声升调的过门后接高声尖叫chirrup。

分布范围:印度南部、喜马拉雅山脉、海南岛、东南亚、菲律宾、苏拉威西岛及大巽他群岛。

分布状况:罕见留鸟,仅于海南岛海拔1500米的森林有一偶见记录。可能亦见于云南南部及西藏东南部。

习性:常在树林上空低低盘旋或滑翔。

靴隼雕

靴隼雕 Booted Eagle

科学分类:鹳形目 > 鹰科 > 隼雕属
CICONIIFORMES > Accipitridae > Hieraaetus pennata

描述:体型略小(50厘米),胸棕色(深色型)或淡皮黄色(浅色型),无冠羽,腿被羽。上体褐色具黑色和皮黄色杂斑,两翼及尾褐色深。飞行时深色的初级飞羽与皮黄色(浅色型)或棕色(深色型)的翼下覆羽成强烈对比。尾下色浅。
虹膜-褐色;嘴-近黑,蜡膜黄色;脚-黄色。

叫声:高且薄的叫声keee。

分布范围:繁殖于非洲、欧亚大陆的西南部、印度西北部及中国北部;冬季南迁至非洲、印度;迷鸟至东南亚。

分布状况:繁殖于新疆西部天山、库尔勒及西藏北部。罕见候鸟于中国东北及华东的多个地方。

习性:同棕腹隼雕雕。

白腹隼雕

白腹隼雕 Bonelli’s Hawk Eagle

科学分类:鹳形目 > 鹰科 > 隼雕属
CICONIIFORMES > Accipitridae > Hieraaetus fasciata

描述:体大(59厘米)的猛禽。翼尖深色,两翼及尾具细小横斑,剪影特征为两翼宽圆而略短,尾形长。成鸟尾部色浅并具黑色端带;翼下覆羽色深,具浅色的前缘;胸部色浅而具深色纵纹。成鸟飞行时上背具白色块斑。幼鸟翼具黑色后缘,沿大覆羽有深色横纹,其余覆羽色浅。上体大致褐色,头部皮黄色具深色纵纹,脸侧略暗。飞行时两翼平端。
虹膜-黄褐色;嘴-灰色,蜡膜黄色;脚-黄色。

叫声:叫声尖厉;作吱吱叫声如kie, kie, kikiki。

分布范围:北非、欧亚大陆、印度及中国东部;越冬于小巽他群岛。

分布状况:不常见留鸟。指名亚种繁殖于广西西南部、广东、贵州、湖北、长江中游地区、福建及浙江。有记录迷鸟夏季至河北。

习性:栖于开阔山区。常成对作高空翱翔。振翼快。

俗名:白腹山雕

金雕

金雕 Golden Eagle

科学分类:鹳形目 > 鹰科 > 雕属
CICONIIFORMES > Accipitridae > Aquila chrysaetos

描述:体大(85厘米)的浓褐色雕。头具金色羽冠,嘴巨大。飞行时腰部白色明显可见。尾长而圆,两翼呈浅”V”形。与白肩雕的区别在肩部无白色。亚成鸟翼具白色斑纹,尾基部白色。
虹膜-褐色;嘴-灰色;脚-黄色。

叫声:通常无声。

分布范围:北美洲、欧洲、中东、东亚及西亚、北非。

分布状况:亚种daphanea分布广泛但不常见,见于中国多数山区及喜马拉雅山脉高海拔处。canadensis繁殖于内蒙古东北部,越冬在东北长白山区。偶有迷鸟至东部及南部沿海省份。

习性:栖于崎岖干旱平原、岩崖山区及开阔原野,捕食于雉类、土拨鼠及其他哺乳动物。随暖气流作壮观的高空翱翔。

俗名:布日古德 大山猊? 大山鲵? 浩白雕 红头雕 红头雕 鹫雕 鹫雕 老雕

白肩雕

白肩雕 Imperial Eagle

科学分类:鹳形目 > 鹰科 > 雕属
CICONIIFORMES > Accipitridae > Aquila heliaca

描述:体大(75厘米)的深褐色雕雕。头顶及颈背皮黄色,上背两侧羽尖白色。尾基部具黑及灰色横斑,与其余的深褐色体羽成对比。飞行时以身体及翼下覆羽全黑色为特征性。滑翔时翼弯曲。幼鸟皮黄色,体羽及覆羽具深色纵纹。飞行时翼上有狭窄的白色后缘,尾、飞羽均色深,仅初级飞羽楔形尖端色浅。下背及腰具大片乳白色斑。飞行时从上边看覆羽有两道浅色横纹。
虹膜-浅褐;嘴-灰色,蜡膜黄色;脚-黄色。

叫声:快速的吠声owk, owk, owk。

分布范围:古北界、印度西北部(过去为繁殖鸟,现为冬候鸟)及中国。

分布状况:全球性易危(Collar et al., 1994)。不常见的季候鸟,种群数量仍在下降且已濒危。指名亚种繁殖于新疆西北部的天山地区。有时迁徙时见于东北部沿海省份,越冬于青海湖的周围、云南西北部、甘肃、陕西、长江中游及福建和广东。每年有少量至香港。

习性:栖于开阔原野。显得沉重懒散,在树桩上或柱子上一呆数小时。从其他猛禽处抢劫食物。飞行缓慢似鹫。

俗名:御雕 御雕

草原雕

草原雕 Steppe Eagle

科学分类:鹳形目 > 鹰科 > 雕属
CICONIIFORMES > Accipitridae > Aquila nipalensis

描述:体大(65厘米)的全深褐色雕雕。容貌凶狠,尾型平。成鸟与其他全深色的雕雕易混淆,但下体具灰色remiges及稀疏的横斑,两翼具深色后缘。有时翼下大覆羽露出浅色的翼斑似幼鸟。与乌雕雕相比头显得较小而突出,两翼较长,翼指雕展开度较宽。飞行时两翼平直,滑翔时两翼略弯曲。幼鸟咖啡奶色,翼下具白色横纹,尾黑,尾端的白色及翼后缘的白色带与黑色飞羽成对比。翼上具两道皮黄色横纹,尾上覆羽具”V”字形皮黄色斑。尾有时呈楔形。
虹膜-浅褐色;嘴-灰色,蜡膜黄色;脚-黄色。

叫声:粗哑喘息的叫声及嘎嘎叫声。

分布范围:繁殖于阿尔泰山、蒙古及西伯利亚东南部;越冬于印度北部、中国南方及东南亚。

分布状况:甚常见于北方的干旱平原。繁殖鸟或夏候鸟见于新疆西部喀什及天山地区,东至青海、内蒙古及河北。迁徙时见于中国的多数地区;越冬于贵州、广东及海南岛。部分记录尚有争议,香港的所有记录均可疑。

习性:懒散。迁徙时有时结大群。
注:许多著者将此种作为草原雕雕(英文名为茶色雕雕Tawny Eagle)A. rapax的一亚种(参见郑作新,1987)。

俗名:草原鹰 大花雕 角鹰 角鹰 套日格-塔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