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斑啄木鸟

小斑啄木鸟 Lesser Spotted Woodpecker

科学分类:形目 > 啄木鸟科 > 啄木鸟属
PICIFORMES > Picidae > Dendrocopos minor
描述:体小(15厘米)的啄木鸟。黑色的上体缀点着成排白斑,近白的下体两侧具黑色纵纹。雄鸟顶红,枕黑,前额近白。亚种amurensis下全白而无纵纹。
虹膜-红褐色;嘴-黑色;脚-灰色。
叫声:尖细的peet peet peet peet peet peet声。也发出低弱kik叫声。叩击声较大斑啄木鸟慢且弱。
分布范围:欧洲、北非、小亚细亚至蒙古、西伯利亚及朝鲜。
分布状况:地方性常见。亚种kamtschakensis繁殖于阿尔泰山及新疆西北部准噶尔盆地北部,在黑龙江北部有越冬记录。亚种amurensis为留鸟,分布于中国东北部。
习性:飞行时大幅度地起伏。喜落叶林、混交林、亚高山桦木林及果园。

小星头啄木鸟

小星头啄木鸟 Pygmy Woodpecker

科学分类:形目 > 啄木鸟科 > 啄木鸟属
PICIFORMES > Picidae > Dendrocopos kizuki
描述:体小(14厘米)的黑白色啄木鸟。上体黑色,背具白色点斑,两翼白色点斑成行。外侧尾羽边缘白色,耳羽后具白色块斑。眉线短而白,颊线白色,眉线后上方具不明显红色条纹。下体皮黄,具黑色条纹,近灰色的横斑过胸,上胸白。
虹膜-褐色;嘴-灰色;脚-灰色。
叫声:喧闹。尖声的khit或khit-khit-khit和不停顿的kzz, kzz声及敲击声。
分布范围:中国东北部、西伯利亚东南部、朝鲜、日本、琉球群岛。
分布状况:不常见留鸟,由黑龙江东北部至辽宁(permutatus)并由湖北至山东的黄河流域(wilderi),从低地至海拔2000米以上。
习性:单独或成对活动。有时混入其他鸟群。栖于各种林区及园林。

星头啄木鸟

星头啄木鸟 Grey-capped Woodpecker

科学分类:形目 > 啄木鸟科 > 啄木鸟属
PICIFORMES > Picidae > Dendrocopos canicapillus
描述:体小(15厘米)具黑白色条纹的啄木鸟。下体无红色,头顶灰色;雄鸟眼后上方具红色条纹,近黑色条纹的腹部棕黄色。亚种nagamichii少白色肩斑,omissus, nagamichii及scintilliceps背白具黑斑。
虹膜-淡褐;嘴-灰色;脚-绿灰色。
叫声:尖厉的ki?ki ki ki rrr…颤音。
分布范围:巴基斯坦、中国、东南亚、婆罗洲及苏门答腊。
分布状况:分布广泛但并不常见,见于各类型的林地,可至海拔2000米。亚种doerriesi为中国东北的留鸟;scintilliceps在辽宁及华东;nagamichii在华南及东南部;szetschuanensis在华中;omissus在西南;obscurus在云南南部;semicoronatus在西藏东南部;swinhoei在海南;kaleensis在台湾。
习性:同其他小型啄木鸟。
俗名:北啄木鸟 红星头喯打木 红星啄木 火点喯打木 小喯打木 小 一点红

白眉棕啄木鸟

白眉棕啄木鸟 White-browed Piculet

科学分类:形目 > 啄木鸟科 > 棕啄木鸟属
PICIFORMES > Picidae > Sasia ochracea
描述:纤小(9厘米)的绿色及橘黄色山雀型短尾啄木鸟。雄鸟前额黄色,雌鸟前额棕色;上体橄榄绿色;眉白;下体棕色;仅三趾。亚成鸟色较黯淡。
虹膜-红色;嘴-近黑;脚-黄色。
叫声:单一的尖叫声tsit重复数次;告警时发出快速而连续的kih?kih?kih?kih?kih叫声。
分布范围:喜马拉雅山脉至中国南部。
分布状况:罕见,分布于低地及丘陵,高至海拔2000米。亚种reichenowi见于云南西部及西南部,指名亚种在西藏东南部;kinneari在云南东南部、广西及贵州南部。
习性:栖于阔叶林及次生林,尤其是竹林的中下层。在树干树枝上觅食时常发出轻微叩击声。

斑姬啄木鸟

斑姬啄木鸟 Speckled Piculet

科学分类:形目 > 啄木鸟科 > 姬啄木鸟属
PICIFORMES > Picidae > Picumnus innominatus
描述:纤小(10厘米)、橄榄色背的似山雀型啄木鸟。特征为下体多具黑点,脸及尾部具黑白色纹。雄鸟前额橘黄色。
虹膜-红色;嘴-近黑;脚-灰色。
叫声:反复的尖厉tsit声;告警时发出似拨郎鼓的声音。
分布范围:喜马拉雅山脉至中国南部、东南亚、婆罗洲及苏门答腊。
分布状况:指名亚种分布在西藏东南部;chinensis为留鸟,见于华中、华东、华南及东南的大部地区;亚种malayorum见于云南西部及南部。不常见,生活于常绿阔叶林,可至海拔1200米。
习性:栖于热带低山混合林的枯树或树枝上,尤喜竹林。觅食时持续发出轻微的叩击声。

蚁

蚁 Eurasian Wryneck

科学分类:形目 > 啄木鸟科 > 蚁属
PICIFORMES > Picidae > Jynx torquilla
描述:体小(17厘米)的灰褐色啄木鸟。特征为体羽斑驳杂乱,下体具小横斑。嘴相对形短,呈圆锥形。就啄木鸟而言其尾较长,具不明显的横斑。
虹膜-淡褐;嘴-角质色;脚-褐色。
叫声:一连串响亮带鼻音的teee-teee-teee-teee声,似红隼。雏鸟乞食时发出高音的tixixixixix…叫声。
分布范围:非洲、欧亚、印度、东南亚、中国大陆及台湾。
分布状况:地方性常见。亚种chinensis繁殖于华中、华北及东北,在华南、华东南、海南及台湾越冬。指名亚种迁徙时经由中国西北(可能在天山越冬),亚种himalayana越冬于西藏东南部。
习性:不同于其他啄木鸟,蚁栖于树枝而不攀树,也不錾啄树干取食。人近时做头部往两侧扭动的动作(因而得其英文名)。通常单独活动。取食地面蚂蚁。喜灌丛。
俗名:[柬鸟][圣鸟] 地啄必? 地啄木 东颈? 蛇颈鸟 蛇皮鸟 歪脖

黄嘴角鸮

黄嘴角鸮 Sptoted Scops Owl

科学分类:鸮形目 > 鸱鸮科 > 角鸮属
STRIGIFORMES > Strigidae > Otus spilocephalus
描述:体小(18厘米)的茶黄褐色角鸮。眼黄色,嘴奶油色,特征为无明显的纵纹或横斑,仅肩部具一排硕大的三角形白色点斑。
虹膜-绿黄;嘴-米黄;脚-淡灰白。
叫声:经年均有轻柔、悠远的双音节金属唿哨声plew plew,每隔12秒1次。
分布范围:喜马拉雅山脉、印度次大陆的东北部、中国南部、东南亚、苏门答腊及北婆罗洲。
分布状况:为海拔1000~2500米间潮湿的热带山林中的罕见留鸟。亚种latouchei由云南西南至中国东南部及海南岛;亚种hambroecki于台湾。
习性:同其他角鸮。摹仿其叫声能引其应答。

绿嘴地鹃

绿嘴地鹃 Green-billed Malkoha

科学分类:鹃形目 > 杜鹃科 > 地鹃属
CUCULIFORMES > Cuculidae > Phaenicophaeus tristis
描述:体大(55厘米)且尾极长的地鹃。头及上背灰色,下体褐灰,喉及胸具深色箭状条纹,背、翼及尾深金属绿色,尾羽端白。
虹膜-褐色;眼周裸皮-红色;嘴-绿色;脚-灰绿。
叫声:嘎嘎或呱呱的叫声,甚似蛙叫。
分布范围:喜马拉雅山脉、中国、东南亚及苏门答腊。
分布状况:地方性常见留鸟。亚种saliens见于云南及广西南部;hainanus见于海南岛及相邻的广东雷州半岛。
习性:同其他地鹃。喜栖于原始林、次生林及人工林中枝叶稠密及藤条缠结处。

噪鹃

噪鹃 Asian Koel

科学分类:鹃形目 > 杜鹃科 > 噪鹃属
CUCULIFORMES > Cuculidae > Eudynamys scolopacea
描述:体大(42厘米)的杜鹃。全身黑色(雄鸟)或白色杂灰褐色(雌鸟),嘴绿色。
虹膜-红色;嘴-浅绿;脚-蓝灰。
叫声:日夜发出嘹亮kow?wow声,重音在第二音节,重复多达12次,音速音高渐增。也有更尖声刺耳、速度更快的kuil, kuil, kuil, kuil声。
分布范围:印度、中国、东南亚及印度尼西亚。
分布状况:亚种chinensis为中国北纬35°以南大多数地区夏季繁殖鸟;Harterti为海南岛的留鸟。
习性:昼夜不停的响亮叫声吸引着观鸟者,但几乎无人见过此鸟,因其极隐蔽,常躲在稠密的红树林、次生林、森林、园林及人工林中。借乌鸦、卷尾及黄鹂的巢产卵。
俗名:哥好雀 嫂鸟

乌鹃

乌鹃 Drongo Cuckoo

科学分类:鹃形目 > 杜鹃科 > 乌鹃属
CUCULIFORMES > Cuculidae > Surniculus lugubris
描述:中等体型(23厘米)的黑色杜鹃。全身体羽亮黑色,仅腿白,尾下覆羽及外侧尾羽腹面具白色横斑,前胸隐见白色斑块。幼鸟具不规则的白色点斑。尾羽开如卷尾。
虹膜-褐色(雄鸟),黄色(雌鸟);嘴-黑色;脚-蓝灰色。
叫声:叫声响亮清晰,由4~6个均匀的pi声平稳上升,之前有过门声;也作一连串快速颤音,升至最后三个音而降调。
分布范围:印度、中国、印度尼西亚及菲律宾。
分布状况:罕见留鸟及候鸟,见于海拔900米以下的低地处。亚种dicruroides 繁殖于四川南部、云南、西藏东南部、贵州、广东及福建。在海南岛为留鸟。
习性:栖于林中、林缘及次生灌丛。性羞怯。外形似卷尾,但姿势、动作及飞行均不同。
俗名:乌喀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