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湖湿地自然保护区

洪湖湿地自然保护区位于湖北省中南部,长江中游北岸,行政区划隶属荆州市,地跨洪湖市和监利县。其地理位置是东经113○12'-113○26',北纬29○40'—29○58',中心位置座标:东径113°19′,北纬29°50′。保护区以洪湖围堤为界,总面积41412公顷,其中核心区12851公顷,缓冲区4336公顷,实验区24225公顷,边界线总长度104.5公里。
洪湖湿地自然保护区是以洪湖大湖为主体的湿地生态系统类型的保护区,始建于1996年,2000年被湖北省政府批准晋升为省级自然保护区,2008年被列入《国际重要湿地名录》。洪湖是“千湖之省”—-湖北省最大的湖泊,也是中国第七大淡水湖。在长江中下游的湖泊湿地中具有典型性和代表性。

洪湖地区的基本气候特征属北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具有四季分明、光能充足、降水充沛、热量丰富、雨热同季的特点。独特的地理和气候条件,孕育了洪湖湿地极其丰富的野生动植物资源。据调查,保护区内有各种植物472种21变种1变型种,其中水生高等植物有158种5变种;现有各类动物774种。其中鸟类138种,鱼类62种,两栖、爬行、兽类共31种,浮游动物和底栖动物共计543种。另外,洪湖还有丰富的红色旅游资源和丰富优良的水资源,具有重要的保护与开发利用价值。
保护区建立以来,各级党委和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有效措施,对洪湖湿地进行了抢救性保护和恢复,并取得了显著成效。一是成立了专门的保护区管理机构,由省政府授予保护区管理局相对集中行政处罚权,保护区管理机构全面行使野生动植物保护、渔政管理、旅游、航运、船舶检验等综合执法管理权。二是开展拆围和渔民安置工作。共拆除养殖围网37.7万亩,安置渔民2535户。三是加强洪湖湿地恢复综合治理,提高生物多样性。建立了国家级湿地保护与恢复示范区,采取人工种植和天然恢复相结合的办法恢复水生植被10多万亩。建立江(长江)湖(洪湖)联系机制,实行灌江纳苗和人工增殖放流,恢复洪湖鱼类资源。保护区内全面禁猎,实行季节性禁渔禁草,严厉打击违法犯罪活动,洪湖湿地生物多样性明显上升。四是严格控制保护区周边的工业污染和农业面源染污以及城镇生活污水。五是科学规划,综合治理。省政府制订了《洪湖生态建设发展纲要》,采取湿地保护、水利、血防等综合配套措施,对洪湖湿地进行保护和合理利用。

洪湖湿地自然保护区现已成为我国重要的湿地保护与恢复示范基地,是长江中下游湿地保护区网络成员和湖北省示范保护区,同时也是有关科研单位和大专院校的科研和教学实习基地,还是洪湖周边地区中小学生的环境科普教育基地。2006年11月,在第十一届世界生命湖泊大会上,洪湖被授予“最佳湖泊保护实践奖”。洪湖湿地也被誉为“鱼米之乡”、“长江流域的一颗明珠”、“中南之肾”、“世界濒危物种的重要栖息地”。
洪湖湿地自然保护区管理局在社会各界的关心与支持下将抓住机遇,克难奋进,以造福地方人民为宗旨,以保护洪湖生物资源为基础,以恢复洪湖湿地生态系统为重点,以科学研究为依托,实现保护、科研、服务生产相结合,不断提高管理水平,力争把洪湖湿地自然保护区建成集自然保护、科研教学、旅游休闲于一体,全国一流的湿地生态保护示范区。通过不断加强对外交流与技术合作,提高洪湖的知名度和国际地位,更好地保护洪湖湿地自然生态系统,合理利用洪湖资源,促进洪湖地区和长江流域经济的健康发展。

广东海丰公平大湖省级自然保护区

广东海丰公平大湖自然保护区被确认为我国三大国际候鸟迁徙栖息地之一。海丰县被中国野生动物保护协会授予全国 12 个“中国鸟类之乡”之一。的“中国水鸟之乡”称号。
广东海丰公平大湖省级自然保护区(简称海丰保护区)位于中国南部沿海地区, 地处广东省汕尾市海丰县境内。西距广州 290km、距深圳197km,东距汕头 180km,水路至香港81海里。海丰保护区由公平区、大湖区和东关联安围区 3 块组成,通过黄江河水系连接成为一个整体,区内物种多样性丰富,黑脸琵鹭等大量珍禽云集,蔚为壮观,是中国南部水鸟重要的栖息地。保护对象为以黑脸琵鹭、卷羽鹈鹕等为代表的具有国际重要意义的珍稀水鸟及其栖息地。湿地类型主要有天然近海、海岸湿地、河流湿地、沼泽和沼泽化草甸、人工湖泊湿地,符合《湿地公约》国际重要湿地指定标准的 1、2、3、4、5、6。海丰保护区是 1988 年建立的省级自然保护区,2008 年被列入《国际重要湿地名录》 。

海丰保护区内河流纵横,湿地种类多、面积大,水域和湿地面积占保护区总面积的 70%;湿地内水产丰富,海滨和周围大片良田为水禽的觅食、栖息、繁殖和候鸟越冬、停留、迁徙提供了优良的生态环境。其得天独厚的地理环境和良好的生态保护,吸引了数以万计的水禽前来越冬、栖息,现已成为水鸟的乐园。已记录到鸟类 43 科 163 种,其中属国家一级、二级重点保护的鸟类有黑脸琵鹭、海鸬鹚、卷羽鹈鹕、小青脚鹬、黑耳鸢、鹗、鹊鹞、灰背隼和褐翅鸦鹃等 25 种;有国际重要意义的凤头300 多只;受中日候鸟保护协定保护的候鸟 71 种、中澳候鸟保护协定保护的鸟类 28 种。有爬行动物、两栖动物共18科 51 种,其中稀有种有眼斑水龟、四眼水龟、鼋、南草蜥等。海丰保护区内越冬鸟数量达 20 000 只以上,另有省级重点保护鸟类 26 种。黑脸琵鹭是世界公认的极度濒危鸟类,2005 年全球同步普查,数量达 39 只,最高记录 46 只,占世界现存总数的 3%;卷羽鹈鹕是全球易危鸟类,2005 年越冬数量 22 只;凤头每年越冬数量 300 多只。区内优势草本植物有日照飘拂草、莠狗尾草、芦苇、咸水草、茳芏、雀稗等,天然植被为红树林植被和芦苇,湿地周边地区的原生植被属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和亚热带落叶季雨林。

海丰保护区地处北回归线以南的海滨,属南亚热带季风气候,四季分明,气候温和湿润,雨量丰沛,日照充足。年平均气温 22℃,无霜期 360 天,年均降水量 2382mm。常年主导风向,春、夏季为西南风,夏、秋季节受台风影响较明显。保护区地势西北高东南低。西北部绵亘着莲花山脉,中东部黄江流域一带为平原,南部为沿海丘陵和滨海平原台地。莲花山脉东北至西南走向绵延数百千米,在海丰鲘门入海,其余脉可延伸至香港的大屿山,是中国东南沿海多条水系的发源地,有着丰富的地理和地貌多样性。土壤包括赤红壤、水稻土、菜园土、潮沙泥土、滨海盐渍土、海滨沙土、石质土等 10 多种土类。上层为厚土层,腐殖质层较厚,有机质含量中等,团粒结构好。
保护区湿地类型丰富,由滩涂、库塘、河口水域和河口三角洲水域、水产养殖塘、潮间带红树林湿地、浅海水域、沙滩、砾石与卵石滩、永久性的河流和水塘等构成,湿地面积占保护区总面积的 68.34%,各方面都具有互补性,共同构成了复杂多样的复合湿地生态系统,是中国华南亚热带近海及海岸湿地的典型代表,其湿地生态系统是南中国海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