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洞庭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湿地违规出租调查:“候鸟天堂”何以沦为“蟹池藕塘”

“候鸟天堂”何以沦为“蟹池藕塘”——东洞庭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湿地违规出租调查

新华网长沙2014年10月15日电(记者史卫燕)东洞庭湖的万亩内湖——采桑湖与大湖一堤之隔。这里是候鸟的栖息地,被誉为“候鸟天堂”。当大湖水位过高淹没滩涂和草甸时,这里更是东洞庭湖保护区内的“诺亚方舟”。

然而,被誉为“候鸟天堂”“诺亚方舟”的采桑湖却以每年370万元的价格被出租,沦落为种藕、养蟹的“池塘”。

万亩湿地“命运”为何遭遇突变?这一切背后有着怎样的利益链条?记者就此展开了调查。

承租金上涨近49倍 万亩湿地一分为二:一半种藕,一半养蟹

昔日的采桑湖碧波万顷,而记者近日来到采桑湖,却只见湖面上立着密密麻麻的荷叶,湖水难觅,鸟儿也不见了踪影。

据了解,2013年12月3日,受采桑湖镇委托,岳阳市君山区发改局挂牌出让采桑湖经营权。岳阳籍商人黄振雄最终以每年370万元的价格拿下,承包期为5年。

采桑湖镇党委书记杨曙东向记者坦承,湿地划分为核心区、缓冲区、实验区,采桑湖作为湿地保护区的实验区被允许“适度开发”,历史上一直就有养殖生产活动。上一个5年,采桑湖的承包价仅为38万元,在当地镇政府眼里,此次的出让已是国有资产的巨大“增值”。

拿到经营权之后,承包公司在采桑湖中整修了一条密闭大坝,将湖面分割成种植区和养殖区:种植区种藕,养殖区养蟹。

在众多业内专家看来,这种方式不仅破坏了采桑湖的水面,而且将严重破坏湖区的生态功能。“种藕对水位的要求比种水稻还要苛刻,要求恒定水位、减少底栖生物,而且高密度的荷叶使候鸟难以觅食。收藕之后这片‘候鸟乐园’将变为烂泥地。”岳阳市湿地保护促进会会长彭祥林说。

而接受采访的承包公司代表周长明表示:“370万元和38万元概念当然不一样。以前说白了就是‘人放天养’,但370万元的话,在品种和鱼苗数量上肯定要增加,如果还按常规的养法,利息都收不回来。”

“适度开发”还是“吃干榨净”?耗尽资源只为利益驱动

记者了解到,尽管实验区属于可适度开发区域,但依据我国《湿地保护管理规定》第31条:除法规有特别规定的以外,在湿地内禁止填埋、排干湿地或者擅自改变湿地用途;取用或者截断湿地水源;破坏野生动物栖息地等。

采桑湖目前的养殖方式显然已经违规。而从生态保护的角度来看,镇政府这种出让不啻于“掠夺式开发”。

目前,采桑湖被出租一事已引发各方关注,国家林业局要求当地政府解决采桑湖问题。

“从湿地保护的角度来说,如此开发政府存在决策失误之处。但承包已是既成事实,政府无权将承包公司赶走,也无力赔偿公司的巨额损失。”采桑湖镇党委书记杨曙东说。

而另一方的承包公司似乎对目前的状况也不满意。“政府说公司种藕种不得,养蟹养不得,我们不可能搞一湖水喂鸟。公司经营活动符合合同约定,去法院打官司也肯定赢。”周长明说,包括第一年的租金和押金,该公司已上交政府740万元,加上今年投入的3000万元生产资金,经营压力很大。

管理部门束手无策,法规条例无力惩处:湿地保护面临困境

东洞庭湖保护区采桑湖管理站站长易飞跃对在自己眼皮下发生的一切倍感焦虑又束手无策。“很多人质疑保护区为何不作为?但是保护区只能管理而无‘地权’。”易飞跃说,“采桑湖是采桑湖镇的土地,保护区想用得掏钱去租。”

据介绍,2012年底,东洞庭湖保护管理局计划筹资租下采桑湖,结合候鸟、江豚、麋鹿等的保护,将其打造为“长江中下游的生态明珠”。但其筹措的每年50万元经费显然无法与370万元的高价相比,保护区最后只能放弃。

事实上,采桑湖的问题并非孤例。近年来,随着传统养殖向现代水产业发展,湖区周围地产开发价值增大,各种湖面水体成了各方争夺的焦点,作为重要湿地的自然保护区在许多地方面临过度开发的境地。

2014年,国家林业局公布第二次全国湿地资源调查数据显示,与第一次调查比较,我国自然湿地面积减少了337.62万公顷,减少将近一成。

据了解,我国目前尚无国家层面的湿地立法。2013年5月1日起施行的《湿地保护管理规定》由国家林业局颁布,多数条款针对湿地保护的单一元素设置,完整性、系统性、针对性和操作性欠缺。特别是对湿地占用征用的监督管理、各种破坏行为的处罚等缺乏有操作性的条款和规定。

北京林业大学自然保护区学院副院长徐基良认为,行政上的多头管理降低了湿地保护的效率和效益,加剧了湿地保护中的冲突。业内人士认为,很有必要从国家层面出台一部专门针对湿地保护的行政法规。

再过一个月,数以万计冬候鸟就会翻越千山万水,来到洞庭湖过冬。到那时,采桑湖的常客灰鹤、小白额雁、水雉等候鸟会否发现对自己的“家”已消失不见?人们只能拭目以待。

采桑湖万亩湿地变荷塘养螃蟹 政府言而无信

唯利是图!岳阳采桑湖万亩湿地变荷塘养螃蟹 政府承诺“恢复原貌”未兑现
昔日的采桑湖湿地,如今俨然成为一片翠绿的荷塘,难觅往昔踪影。 记者 赵玲 摄
新闻前奏
位于东洞庭湖保护区内的采桑湖,当地政府将其外包养蟹种藕。后又一度叫停要求复原。如今,现状依然严峻,湿地变荷塘。人们再次担心生态因此遭破坏而无法复原。那么,湿地保护和利用当中,究竟该如何找到平衡?
位于东洞庭湖保护区内的采桑湖,去年底被当地政府以每年370万元价格出租。承包者在湿地上新修二级堤坝,加固加宽中央堤坝,养蟹种藕。此事经本报报道后引发各界关注。早在2014年4月17日,岳阳市君山区副区彭明实地考察湿地情况时曾当场表示:承包方立即停工,一周内恢复湿地原貌。
时隔4个半月后,8月26日,三湘都市报记者再次现场走访发现,除了新修的二级堤坝被推翻外,中央堤坝并未恢复原样。更令人惊讶的是,由于埋下的藕杆并未清理,如今荷叶遍布数千亩,湿地变身荷塘,原貌难觅其踪。
采桑湖再度告急!
【回访】 湿地俨然成千亩荷塘
湿地?荷塘?面对偌大的几千亩荷叶,作为资深环保志愿者,老彭一时找不出恰当的词语来诠释。
老彭不知道围着这块湿地转过多少圈。他喜欢看鸟、拍鸟、瞎转悠……他熟悉道道沟壑,一年中的大部分时间,老彭都花在了这片湿地上。
8月26日,雨后的采桑湖湿地内烟波浩渺,荷叶熙熙攘攘地弥漫着大半个湿地。与岸边接壤的草地上,几十只不知名的黑白两色禽类来回觅食。
“这可是百鸟圣地!”以往老彭常向朋友夸耀。采桑湖是灰鹤、豆雁、小白额雁、罗纹鸭、水雉、须浮鸥、凤头等候鸟的主要繁殖和栖息地。一堤开外,就是东洞庭湖保护区核心区。现在,他却犯糊涂了,只因为湿地上这些荷叶,以及淤泥下看不见、数量却十分惊人的莲藕。“这还是原来那片候鸟缱绻、栖息、繁衍的湿地吗?”回想以往,他的眉头皱得老高。
知情者称,采桑湖湿地被承包后,承包商围着湿地外环种藕,面积高达4000亩,内环养蟹,面积同样惊人。
【质疑】 政府昔日表态难兑现?
“承包方立即停工,一周内恢复湿地原貌。”对于君山区副区长彭明4月17日实地考察湿地时的这句表态,在场者和环保志愿者们仍记忆深刻。
4月22日和23日,记者两次前往采桑湖,发现外环堤坝大部分已被推平,内环和中央堤坝尚未动工。4月25日,记者获悉,二级堤坝已全被推平,但中央堤坝仍未恢复。
然而,更有甚者——经过4个月的生长期后,原来埋下的4000亩藕杆已破土长成了及人高的荷叶。
“恢复原貌就包括清除外来物种。这块湿地本来是没有藕的,恢复原貌难道不包括挖掉这些藕杆吗?”环保志愿者们不禁质疑。
对此,彭明回应称,就采桑湖的现状,政府邀请了省里的林业专家进行研讨。“专家的意见是,已经对它进行了一次破坏,不能继续第二次破坏。比如这些藕已经种下去了,不可能把水抽干了把它挖出来。”
目前莲藕仍处于生产期,冬季将大量上市,到时是否会大范围开采莲藕?彭明明确表示:不会开采。采桑湖镇镇长杨剑波则称,因为政府和承包方的赔偿问题一直未谈妥,“这个需要跟老板谈。”
各方说法
莲藕会影响湿地生态吗
八月已末。按往常,再过两个月,数以万计的灰鹤、小白额雁、反嘴鹬等冬候鸟就会开始翻越千山万水,来到洞庭湖自然保护区过冬。采桑湖曾是候鸟大爱之地。
现状严峻。东洞庭湖自然保护区管理局保护科科长高大立曾告诉记者,近年来,采桑湖的养殖强度变大,湿地生态环境恶化,栖息候鸟数量不断减少。据不完全统计,近十年来,在这片湿地上栖息繁衍的候鸟最多时可达2万多只,现在却锐减至1万只左右。
莲藕和荷叶的存在会影响湿地生态吗?今年,冬候鸟还会来吗?彭明解释说,“我们论证了,现在即使那里有藕,只要到枯水期间不把水抽干挖藕的话,对生态还是不会造成破坏的。反过来如果现在一下子全部把它挖起来,这就留下了一个伤疤。”
保护区管理局采桑湖站站长易飞跃认为,由于今年才开始种藕养蟹,没有数据上的对比,“现在不清楚”。
中科院湿地生态系统观测研究站助理研究员侯志勇却不禁有些担忧:“藕田种久了,就没办法恢复原态了”。
侯志勇在研究站工作已5年,主要对生物多样性进行研究。“种了藕,原生植被已经破坏了,如果还不采取措施的话,原生植被肯定恢复不了,原来的那种生貌环境肯定也恢复不了。”
“藕田的物种跟原有物种是不一样的。”他举例说,比如以前是没有植被的滩涂,现在变成藕田,原生态环境被破坏,滩上的软体动物、小鱼小虾之类就少了,物种构成和生物关系也随之发生改变。这些改变导致越冬候鸟食物短缺,甚至食物链的断裂。“冬候鸟就没东西吃了,也就不适合它们生存了,它们也就不会再来了。”
惠民? 护鸟? 如何平衡
承包方周经理透露,公司已经向采桑湖政府交了740万元,“一年370万元租金,还有370万元的押金。”再加上平整土地、购买蟹苗和莲藕的费用,一共已投入上千万。
对当地村民而言,大都赞成承包湿地。采桑湖镇镇长杨剑波曾介绍,候鸟到来时,农户种植的蔬菜和渔民放养的鱼苗,都会遭到不同程度的损害。“每年遭受近500万元损失,乡镇每年接待村民投诉100多次。”
历史上的采桑湖作为渔场,一直被承租出去,部分所得租金用来弥补村民损失。据村民张师傅透露,以前每年38万元的租金,分到各家各户手上的只有几百元。如今每年370万元的租金,实现了承包价格的近十倍上涨,村民拿到手的钱也多了许多,“几千到上万元不等。”
部分款项也被用来改善村里的生活环境,“修路啊,为家境不好的家庭装空调啊。”张师傅说,在当地村民心中,对外承包湿地已然成为一项“惠民工程”。
“只是确实不应该影响候鸟的栖息。”张师傅坦言,村民们也爱鸟。与候鸟共处了这么多年,如今大规模开发湿地后,村民们的内心也很忐忑,“我们想鸟来,也想生活有所改善。就像有架天平,偏向哪方都不好,心里都不好受。”
专家建言
在保护前提下科学利用
与村民打了5年交道,侯志勇对他们的内心矛盾十分清楚,也很理解。
“其实我们有一个共识——湿地保护和利用都很重要。我们一直提倡在保护前提下合理利用。湿地资源作为资源,本身具有利用价值。在不破坏的前提下,创造经济价值、社会价值无可厚非。关键是在保护前提下科学利用。”侯志勇说。
据了解,目前中科院湿地生态系统观测研究站对采桑湖湿地保护特别关注,正着手对采桑湖进行生态规划。“通过我们对采桑湖区域本土的调查结果,该保护的区域还是要保护起来,重点区域必须保护起来。这是红线,绝对不能动。”
“2008年5月,因为三峡加大放水,东洞庭湖水位猛涨,淹没了湖滩草地,使候鸟无处安身觅食,因饥饿入垸内吃蔬菜和麦苗,给当地农户的生产生活带来很大影响。”湖南省人民政府参事、湖南省水利厅教授级高工、湖南省洞庭湖水利工程管理局原局长聂芳容对当年农户经受的惨烈损失记忆犹新。
当年,他曾提议,为保护生态条件,拟选择东洞庭湖边缘的采桑湖为湿地保护试点区。“这个垸子的自然条件与天然湖泊湿地生态极相似。如果能够将这个垸建为湿地保护区,那么,不管外湖如何变化,在弱化自然环境的前提下,我们就能保存一块无论何时候鸟过来都能栖息的土地了。”
■记者 赵玲 实习生 彭兰花 王瑶

洞庭湖种藕:要饭碗还是要湿地


采桑湖湿地内建起大坝。

湿地内种藕使采桑湖失去了蓄水功能。

  专家认为采桑湖内养蟹种藕,前来过冬的候鸟会越来越少。

万亩湿地被开发商承包种藕养蟹建大坝 国家林业局责令恢复原状 专家认为严重破坏生态
站在采桑湖大坝上,老彭对着一只白头灰身的大鸟一阵猛拍。“拍一回少一回,明年再来估计就没有了。”老彭边拍边喃喃自语道。采桑湖是东洞庭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核心区,仅一堤之隔的万亩内湖,为东洞庭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实验区。今年开始,由于采桑湖的万亩水面以370万元/年的价格租给承包商养蟹种莲藕,很多权威专家都疾呼:采桑湖的生态已遭到毁灭性的破坏。
今年4月,国家林业局也紧急责令采桑湖内的违规建设立刻恢复原貌,但效果并不理想。然而,湖面出租每年能为村民们带来200万元收入,多数村民对此并不抵触。要饭碗还是要湿地,这也是摆在当地政府部门面前的一个两难的选择。
文、图 本报记者肖欢欢
租湖养蟹
当前正是螃蟹肥美的时节,东洞庭湖保护区范围内的采桑湖也迎来了螃蟹丰收。不过,在志愿者们眼中,这却是个坏消息,螃蟹越养越肥,采桑湖只会越来越“瘦”。“洞庭湖以前是中国第一大淡水湖,遭蚕食萎缩后变为第二大淡水湖,如果洞庭湖湿地继续遭到破坏蚕食,在未来数年,可能连中国第二大淡水湖的地位都不保。”有专家昨日担忧地表示。
保护区内围湖养蟹
别号“洞庭湖鸟人”的岳阳市湿地保护促进会会长彭祥林一年中有一半时间耗在采桑湖上。他说,秋天北方天气转凉后,数以万计的灰鹤、反嘴鹬等冬候鸟会启动“过冬模式”,翻越千山万水,来到洞庭湖自然保护区过冬,使这里成为“候鸟天堂”。但如今,1.2万亩水域中的大部分都种着莲藕,另一半养起了蟹,中间由一道绵延数公里的大坝隔开。
彭祥林说,近十年来,在这片湿地上栖息繁衍的候鸟最多时可达2万多只,现在却锐减至1万只左右。
东洞庭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采桑湖管理站站长易飞跃也表示,鹬类喜欢生活在浅水滩涂水和泥交界的地方,吃小个头软体动物和泥巴里的植被,“改成藕田后,鹬没有食物来源,就不会来了”。同时受到影响的禽类还有雁、鸭、鹤等鸟禽。
他表示,采桑湖属于洞庭湖保护区的实验区,而非核心区,能否进行经营性活动,一直模棱两可,但实际上,经营活动一直在搞。其次,从地域上看,采桑湖属于采桑湖镇的土地,并不归保护区管辖,保护区管理部门只能提出建议,不好直接干预,颇有些无奈。当地政府有自己的考虑,上万亩的一片湖面,如果闲置着不开发,每年还要因为保护区内的鸟类投入几百万元,在当地政府看来,这无疑是巨大的浪费,简直是“抱着金山没饭吃”。
早在今年4月,看到承包商在湖中拢起堤坝,准备种藕养蟹,老彭和志愿者们就曾大声疾呼,“救救采桑湖”。
大坝将采桑湖“腰斩”
今年承包商在采桑湖养蟹种藕后,对采桑湖大坝进行了加高、加宽、加固,一条约6公里长的堤坝将采桑湖从中“腰斩”。
对于采桑湖眼下的改变,中科院洞庭湖湿地生态系统观测研究站的侯志勇博士深感忧虑。他认为,采桑湖湿地已遭到破坏,其整体生态功能弱化,引发一系列生态风险。
他表示,万亩水面上种上了藕,它原有的植被就破坏掉了(因为要挖掉植被才能种藕),然后水位控制以后,这个区域水温环境也变化了。比如说有些鸟类是吃水草和软体动物的,现在变成藕了,它没有食物了,也就不会来了。总之,就是将原生态环境破坏掉了,导致了它物种构成和生物关系也随之发生改变。
湖南省政府参事、水利厅原总工程师聂芳容曾担任过洞庭湖水利工程管理局局长,他认为,采桑湖种藕是瞎胡闹。“上万亩的湖,怎么能拿来种藕呢?种藕,就把水位限制死了。”他说,种藕对水位的要求比种水稻还要苛刻,当外湖涨水时,作为内湖的采桑湖水位也应保持一定高度,以减小堤内外的横向作用力。而这与养殖和种藕是相矛盾的。养殖不仅污染水质,为了捕鱼有时还需要把水排干,改成藕田就更装不下水了,起不到调蓄的作用。
实际上,专家们的担忧不无道理。近年来,湖南省湿地保护形势严峻,湿地面积不断减少,污染普遍较重,生态功能下降。过去10年,洞庭湖湿地面积减少24万亩,从中国最大的淡水湖退居第二位。
作为洞庭湖国家保护区的重要部分,采桑湖遭破坏引起国家林业局的重视。今年4月16日,国家林业局责令当地政府敦促承包者停止施工,一周内恢复原貌。
租金诱惑
采桑湖镇现属于岳阳市君山区。采桑湖垸的现有总面积为3万多亩,有水面1万亩,耕地1万亩,湖草湿地1万亩。靠近湖的居民被划成一个行政村—“采桑湖渔场”,隔堤而居。
“靠湖吃湖”是当地对水面进行开发的硬理由。在当地政府部门看来,采桑湖的养殖从很早就开始了,不是现在才有。采桑湖镇镇长杨剑波介绍说,采桑湖有三个性质,第一,它是华洪运河的调蓄湖,运河本身是一条没有出口的断头河,采桑湖起到调蓄作用;第二,它是周边老百姓赖以生产生活的基地,历史上一直就有养殖生产活动;第三,它属于东洞庭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距核心区只有一堤之隔,但本身并非核心区,而是实验区。
1985年,采桑湖水面对外承包经营。钱粮湖农场的水产队是采桑湖的首批集体承包者。2000年,钱粮湖农场拆场、设区。采桑湖被合并到君山区管理,并划归采桑湖镇管辖。2004年,采桑湖以38万元/年的价格出租出去养鱼。2013年年底,原合同到期。2013年12月3日,君山区发展改革局将采桑湖大湖四堤面积约1万亩的5年经营权挂牌出让。今年1月,一名承包者以370万元/年的价格竞得。
而当地政府部门也有自己的苦衷。君山区政府一位负责人表示,采桑湖只是自然保护区的实验区范围中极小的一个区域,它的功能定位首先应是服从防汛调蓄,再是支持生态保护。君山区绝大部分区域都在东洞庭湖自然保护区的规范范围之内,这些年来,君山区为保护东洞庭湖的生态环境作出了巨大贡献和牺牲。仅2013年一年候鸟危害农作物面积全区就达13万亩,直接经济损失达3500万元之巨。采桑湖镇每年鸟害面积达3万余亩,周边群众每年都承受了超过600万元的重大损失。
“我们守着几万亩湖面,国家又没有补贴,如果我们不把这些湖租出去产生些经济效益,拿什么来创收?保护采桑湖的钱从哪里来?我们的财政并不宽裕,每年都有上千万元的保护资金缺口。”他说。
湿地为“饭碗”让路?
而对于外界的指责,采桑湖的承包者、湖南采桑湖农场有限公司总经理周长明也有一肚子苦水要倒。
他说,自己投入370万元租下湖面,在品种和鱼苗数量上肯定要增加,如果还按常规的养法,利息都收不回来。他已经交了一年370万的承包费,另外还交了一年的押金,合计740万元,再加上种藕的花费,一共投入达到1500万元。他说,自己是合法经营,并无违规之处。待螃蟹收获结束后,将开始挖水田里的莲藕。“当地政府的人跟我说,让我别挖莲藕,我投了1000多万元,不挖去卖怎么行?我又不是慈善家。”
当地村民也是承包款的受益者。据采桑湖镇镇长杨剑波介绍,采桑湖出让得来的370万元年租金中,有200万元用于返回给采桑湖渔场(村)。“这片湖以前闲着也是闲着,能多1万块收入也是好事情,总比没有好。”村民老刘告诉记者,以前养鱼时,候鸟太多,每年都有大量鱼苗被野鸟吃掉。
采桑湖渔场党支部书记高元满也表示,周长明的公司以370多万元的价格承包了采桑湖渔场1.2万亩水面用于种养虾蟹鱼藕,渔场得到了近200万元的收益,改善了新农村建设。全村共有168户,平摊下来每户可得1万多元。他说,补贴是一方面,该公司还为村民提供了大量的工作岗位。预计全年总劳务费会为村民带来几百万的收入。
不过,也有村民认为这是拣了芝麻丢了西瓜。村民老赵说,村里的常住人口约有800余人,约200户,平均下来每户只有1万的收入,这点好处根本不值得一提。村民们以为大湖配套养育鱼苗为生。由于采桑湖大湖改变其养鱼功能(养蟹、种藕),不需要鱼苗,渔场配套养殖户鱼苗无处销售,价格从过去6~7元降到3元,不到过去价格的一半,村民们苦不堪言。
争议
采桑湖
该不该开发?
对于遭到网友诟病的修建大坝将采桑湖一分为二,采桑湖镇政府则回应称,采桑湖一直就分为上、下采桑湖,主要原因是采桑湖北高南低,水面不平,当时的农场职工为利于养殖,就在湖中间修了一个间堤。网友看到的中间间堤还是原来的老堤,只是承包人对其进行了整形加固,且间堤中间有很长的缺口,保证上下采桑湖水域的连通。
采桑湖镇政府还表示,采桑湖镇在经营权出让合同中明文规定:“乙方在不改变大湖整体面积、基本属性及非法经营(不准养珍珠,所有养殖必须符合环保、生态要求)的前提下自主经营、自负盈亏”。
而在彭祥林看来,这个弹性十足的条款是在为开发商开发采桑湖“打掩护”。“现在鸟类栖息地也不复存在了,算不算改变了湖的属性?”
在洞庭湖工作过多年的世界自然基金会长沙办事处主任蒋勇认为,采桑湖正在进行的施工属于“重大改变”。采桑湖的承包商,未进行任何审批手续,明显属于违规施工。
专家建议作永久湿地
今年4月,湖南省环保社团联合会等组织在网上发表致岳阳市的公开信,引来数百位国内外专家大腕支持。专家们建议:一是依法解除基层政府与养殖企业签订的外包协议,尽快退堤拆坝,还原采桑湖原有地理地貌,清除外来养殖物种,保护原有生物链。二是将采桑湖的行政管辖与土地权属整体划拨给东洞庭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三是将采桑湖划归保护区“核心区”,而非“实验区”。
但岳阳市君山区政府一位负责人透露,采桑湖的问题解决起来十分棘手。采桑湖是区人民政府的国有资产,采桑湖镇只是受区政府的委托进行管理,保护区管理局与采桑湖镇协商接过管辖权程序不符。从目前情况来看,强制和承包商解约似乎理由并不充分。一旦合约解除,补偿的钱谁来出?补多少?
目前,君山区政府专门研究后有了基本定位:大面积的大拆大建不被允许,在保持调蓄和不破坏生态的情况下,可以适度开发。
湖南省社科院一位专家也坦言,采桑湖面积有3万亩,放着完全不开发,也不现实。周围2000多村民“靠水吃水”,完全把湖面保护起来,这些人的吃饭问题也成问题。东洞庭湖保护区副局长姚毅也证实了这一点。他透露,由于保护区成立时划定面积过大,将岳阳市君山区、岳阳楼区等有明显经济诉求的地块也划成了保护区的实验区,导致根本管不过来,保护区后来将这部分占保护区总面积17.5%的区域从保护区中划出去。
聂芳容建议将采桑湖作为一片永久的原生态湿地保留下来,成为固定的鸟类栖息地。

观鸟·拍鸟·护鸟培训活动于成功举办

2014年9月26日晚7点,由岳阳市摄影家协会、岳阳市湿地环保促进会、湖南东洞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共同举办的“观鸟·拍鸟·爱鸟”培训活动,在岳阳市炮台山民主党派会议室成功举行。
二十多位来自岳阳各界的爱鸟、爱摄影的朋友齐聚一堂,学习科学观鸟知识、拍鸟技巧,了解洞庭湖现有鸟类资源状况,探讨如何更好的保护鸟类及其栖息的湿地。

长沙湿地边建“世界第一高楼”致生态恶化

经长期观察,当地环保人士发现,受周边远大科技集团世界第一高楼“天空城市”项目建设等因素影响,长沙市大泽湖天然湿地生存状态日益恶化。
据长沙市野生动植物保护协会介绍,大泽湖位于湖南省长沙市望城滨水新区,被誉为“长沙最美湿地”,也是长沙最后一片天然湿地。这里距东洞庭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仅约40公里,不仅是鸟类顺湘江迁徙通道长沙段上最后的“驿站”,而且是不少冬候鸟越冬地和夏候鸟的繁殖地。一些国家重点保护鸟类大泽湖均有记录,国家一级保护动物白鹤也曾在这里出现过。
2013年,远大科技集团选择在大泽湖区域建造世界第一高楼“天空城市”,引发社会关注。不少市民认为,“天空城市”项目在大泽湖湿地及周边进行施工,对大泽湖湿地的生态造成负面影响。(记者史卫燕 阳建)

西洞庭湖打造黑鹳之都

日前,北京湿地研究中心常务副主任、首都师范大学环境教育研究中心常务副主任、首都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教授洪剑明来到我市,在西洞庭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工作人员的陪同下深入保护区半边湖、龙王湖、沙埂(东洼)等地进行调研,并对西洞庭湖黑鹳等大型珍稀涉禽栖息地保护与恢复进行现场指导。
由于三峡大坝建成运行,西洞庭湖水情发生了明显变化,冬季自然来水量减少,导致保护区内黑鹳等大型珍稀涉禽的栖息地退化、减少情况加剧。通过实地勘察,结合目前西洞庭湖年度水文变化现状,洪剑明指出,西洞庭湖冬季必须通过生态补水的方式来保护和恢复保护区内黑鹳等大型珍稀涉禽的栖息地。
西洞庭湖半边湖,历年来一直是保护区黑鹳等大型珍稀涉禽的主要栖息地之一。针对半边湖湖面大、黑鹳出现频次高,数量相对较多,而目前冬季生态缺水严重的特点,洪剑明建议,在半边湖实施矮埂蓄水工程,来恢复退化湿地,主要通过修建低矮滚水坝(采用格宾墙)、水位调控闸、小面积湖底地形改造、补植沉水植物等方式来营造半边湖黑鹳等大型珍稀涉禽适宜的环境,打造西洞庭湖黑鹳之都。

“破网突围”护洞庭

本报2014年8月28日讯(记者 张尚武 通讯员 武深树 李书庚)省政府办公厅日前下发《洞庭湖矮围网围违法违规捕捞养殖整治专项行动工作方案》,决定自9月起开展洞庭湖矮围网围违法违规捕捞养殖专项整治行动,全面查处洞庭湖区非法侵占国有天然水域资源、违法违规捕捞养殖的矮围网围,功能性摧毁湖内一切违规捕捞、养殖的矮围,全面清除违法违规圈湖开展养殖的网围设施,切实保护洞庭湖渔业资源和生态环境,促进渔业经济可持续发展,维护洞庭湖水利、湿地功能。

本次专项整治行动由省政府统一部署,持续至12月底结束。整治行动要求,湖区所有矮围、网围等违法违规捕捞养殖设施,由业主在9月底前自行拆除;对违法违规划割湖洲、水域承包经营的,由发包单位自行解除合同;对所有确定立案查处的对象,作出行政处罚,责令其自行拆除。对规定时间内没有自行拆除的矮围、网围,依法进行强制拆除。

专项整治行动实行“属地管理、部门联动”整治机制,岳阳、益阳、常德三市政府及相关县市区政府为所在水域的责任主体,交叉水域则由交叉所在县市区政府共同负责;省、市、县三级水利、渔业、林业、国土资源、环保、公安、法制等部门开展联合执法,针对不同的矮围、网围,采取“一围一策”整治措施,统一行动,集中执法。对利用血防矮围进行非法捕捞养殖的,拆除新加高的泥围(堤)和在矮围堤上插设的拦网,按矮围大小的实际情况确定拆除泥堤长度,实现非法捕捞养殖的功能性摧毁,使矮围水面与洞庭湖外湖水域完全贯通;彻底清除非法新建的矮围;全面清除违法违规圈湖开展养殖的网围,包括圈地修筑或加高加固的泥堤、水泥拦墙、尼龙网、铁丝网、钢筋立桩等设施。严格惩处机制,坚决铲除非法捕捞和违规养殖的保护伞。凡国家公职人员投资入股违规养殖、逾期未退出的,按“国家公务人员从事参与营利性活动”的相关规定查处;凡干预、阻挠整治行动的党政机关干部,给予党纪政纪处分。凡行政和企事业单位、村级组织等主体非法或违规划割国有天然水域,与违规捕捞、养殖户签订的承包合同(协议),必须依法解除,逾期未解除的,追究相关单位主要负责人的责任。凡渔政工作人员非法收受财物、纵容包庇违法违规捕捞养殖行为的,依法依纪处理。对未自行拆除违法违规捕捞养殖设施的业主,不予享受国家相关扶持政策。

东洞庭湖夏天发现冬候鸟


白鹭。组图均为资料图片

灰椋鸟。

斑嘴鸭,此次调查时发现它及另外3种鸭类冬候鸟。

 

红网长沙8月14日讯(滚动新闻记者 颜宇东)“远方的客人,请你留下来”,一首歌这样唱道。在东洞庭湖,一群来自北方的冬候鸟真的留了下来。

东洞庭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工作人员在6月进行了一次鸟类调查(记录到的部分鸟类见组图)。日前,最新出炉的调查报告显示:本次调查共记录到夏季候鸟、留鸟类60种,今年第一次对冬候鸟数量进行统计,发现4种106只本应北飞的冬候鸟。

冬季,东洞庭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鸟类在10万到15万只之间,种类约170种。夏秋季节,冬候鸟形成大部队往北飞,那么东洞庭湖还有多少种鸟呢?最新出炉的东洞庭湖区域《2014年度夏季候鸟调查报告》显示,记录到夏季候鸟、留鸟类60种,冬候鸟中至少有4种鸭类留了下来没有飞走。

稻田、浅水滩涂可看到白鹭夜鹭

与冬季相比,东洞庭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的鸟类数量相对减少。东洞庭湖自然保护区相关负责人介绍,夏季候鸟调查不会做数量统计,主要调查鸟类的种类。

这次调查主要在6月17日至20日进行,掌握夏季候鸟类在东洞庭湖及其周边区域的分布、繁衍、栖息情况,近期形成了调查报告。报告显示,共记录到夏季候鸟、留鸟类60种,其中留鸟42种,夏季候鸟18种。

一个鲜明的特点是,在这60种鸟中,就在东洞庭湖区域内繁殖的种类极为丰富,占了大半,包括白鹭、池鹭、夜鹭、蜡嘴、椋鸟、斑鸠、白头鹎、棕头鸦雀、绣眼、等。这些繁殖鸟类主要生活在稻田、湖泊、防浪林、丘陵林地。如果你想观赏白鹭、池鹭、夜鹭等鹭鸟,就可以到这一区域的稻田、浅水滩涂中去寻找。

一些冬候鸟留在洞庭湖繁殖

不过,在区域内繁殖的珍贵鸟类资源较少。据介绍,在区域内繁殖的珍贵鸟类仅记录到国家保护的二级鸟类小鸦鹃,近危物种丝光椋鸟、灰头麦鸡。

从2007年以来,这类在夏季进行的调查,就多次记录到有冬候鸟存在的特殊情况。这次调查是第一次对在东洞庭湖发现的冬候鸟进行数量统计。

这次调查共记录到4种106只冬季候鸟,在调查期间它们本应该是已经迁徙或过境离开洞庭湖了。主要是鸭类,包括斑嘴鸭、罗纹鸭、绿翅鸭、赤膀鸭等,在调查中发现斑嘴鸭、绿翅鸭在当地繁殖。主要生活在君山后湖、中州、团湖等区域。

释疑 为什么夏天能看到这些冬候鸟

相关专家说,这次调查过程中,洞庭湖区域属于汛期,水位上升,因此一些芦苇区域没有进行调查。冬候鸟数量远不止106只,估计还有很多冬候鸟就躲藏在芦苇区域。

在这次调查的时段,气温一度接近30℃,大热天里为什么冬候鸟会出现在东洞庭湖区域呢?

相关专家分析说,有这几个原因:

首先,度夏冬季候鸟在东洞庭湖所选择的区域都是食物充足、生态环境较好的,有一些冬季候鸟并没有到繁殖的年龄,不必飞往北方,就直接留了下来。另外,也存在它们在跟随大队伍迁徙过程中掉队的情形。

小档案

夏候鸟:在春夏季飞到某一地区筑巢安家、生儿育女,幼鸟长大时,正值深秋,它们又陆续飞往南方较暖地区越冬,至次年春季又飞临这一地区繁殖,对该地区而言,这类鸟称夏候鸟。如家燕等,夏季遍及我国各省市,冬季迁徙到我国云南南部、海南岛、西沙群岛和台湾等地;又如杜鹃、黄鹂等也属夏候鸟。

冬候鸟:冬季在某一地区越冬,次年春季飞往北方繁殖,幼鸟长大后,正值深秋,又飞临原地区越冬,对该地区而言,这类鸟称冬候鸟。如鸿雁、天鹅、野鸭等在我国长江中、下游即为冬候鸟。

伤愈麋鹿回归洞庭湖湿地

本报2014年8月12日讯(记者 刘勇 通讯员 申福春 张瑜)在沅江市南大膳镇发现的一头受伤被困珍稀动物麋鹿,经林业部门精心救治后,戴着跟踪项圈,今天回归大自然,开始了在洞庭湖湿地的新生活。

麋鹿属于国家一级保护动物,一般生活在湿地、沼泽地带。洞庭湖水位上涨时,常有麋鹿被迫从一些湖心洲岛逃到岸上农田、河边觅食。

这次放归的麋鹿,系1岁左右的幼体,体重大约60公斤,是7月25日被当地村民在南大膳镇的一个甲鱼池发现的。甲鱼池有2米深,且四周都用水泥护坡,跌入其中的小麋鹿惊恐万分,奋力挣扎却无法爬上来,还弄伤了蹄子。

接到村民反映后,沅江市林业局会同多个部门,费尽周折,终于把小麋鹿“打捞”上岸,寄放在当地村民的牛栏里,并在省野生动物救护中心的指导下开展就地救护。打针消炎、止血,为蹄子疗伤;小麋鹿受到惊吓不愿进食,兽医就用葡萄糖为其补充营养。经过半个多月的精心照料,小麋鹿完全康复。

今天,小麋鹿被运到一个远离人类活动但有麋鹿群出没的芦苇场进行放生。为了便于更好地保护麋鹿,省野生动物保护中心还给这头小麋鹿戴上了一个无线电跟踪项圈,研究它的活动范围、栖息规律,以据此在将来建设监测保护站点、安全台等。这在麋鹿研究中尚属首例。项圈使用寿命为2年,每隔1小时向跟踪终端发送一次信息。

缰绳放开一刹那,小麋鹿就飞奔钻进了芦苇丛,不见踪影。1小时后,跟踪项圈发来的信息显示,它已经奔跑了11.4公里。

作为我国唯一的自然野化麋鹿种群,洞庭湖区目前的麋鹿数量为70至100只,并且在逐年增加。省林业厅副巡视员吴剑波表示,这是我省近年来大力推进洞庭湖生态经济区建设的丰硕成果,是洞庭湖湿地得到有效保护和恢复的重要见证,也是人民群众生态保护意识得到提高的明显标志,林业系统将加强研究和保护,为麋鹿营造更加安全的栖息地。

“跟着大雁去迁徙”03号碑碑文

  每年,当大雁飞过,拍下来,@大雁去迁徙,全世界的微博,描述大雁飞行的轨迹,而你正在“跟着大雁去迁徙”。本活动以网络为平台,用全民参与的方式,同步报道迁徙候鸟生存环境,以此提高社会公众的环保意识,改善鸟类生存状况,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美好愿景。

今春我们利用卫星跟踪了豆雁“汉南”,从洞庭湖01号碑起飞,在湖北汉南湿地滞留近月,再次起飞,持续32小时飞行2200多公里,经此处越界河进入俄境。

因此,01,03号标志成功地标志了洞庭湖豆雁北迁的路线。它们将和02号碑(鄱阳湖南矶)一起,年复一年地见证候鸟迁徙。

  “跟着大雁去迁徙”终点和重要途经地标志,将成为护鸟志愿者和环保人士的精神支柱和集结地。

           

“让候鸟飞” 全国护鸟机构 

岳阳市湿地环保促进会

湖南浏阳市生物医药园

东洞庭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鄱阳湖南矶湿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达赉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内蒙古辉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一四年八月

 

背面碑文

让候鸟飞

曾鸣

让候鸟飞,让候鸟归,
让鸟儿唱,天空多美;
白云没有折断的翅膀,
夕阳没有带血的眼泪。

让候鸟飞,让候鸟归,
让鸟儿唱,大地多美;
森林没有张开的罗网,
水边没有偷窥的猎枪。

让候鸟飞,让候鸟归,
让鸟儿唱,人间多美;
让候鸟飞,让候鸟归,
让鸟儿唱,自由多美。

让候鸟飞,让候鸟归,
让鸟儿唱,生命多美,
让候鸟飞,让候鸟归,
让鲜花飞,让生命最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