斑胁田鸡

斑胁田鸡 Band-bellied Crake

科学分类:鹤形目 > 秧鸡科 > 田鸡属
GRUIFORMES > Rallidae > Porzana paykullii
描述:中等体型(22厘米)的红褐色田鸡。嘴短,腿红色,头顶及上体深褐色,颏白,头侧及胸栗色,两胁及尾下近黑而具白色细横纹。与红胸田鸡区别在翼上具白色横斑,与红腿斑秧鸡区别在白色横纹较细。翼覆羽较红腿斑秧鸡少白色;飞羽无白色;枕及颈深色。幼鸟为褐色而非栗色。
虹膜-红色;嘴-偏黄;脚-红色。
叫声:晚上发出怪叫声,听似擂鼓或木质拨浪鼓声。
分布范围:繁殖于东北亚;冬季南迁至东南亚及大巽他群岛。
分布状况:全球性近危(Collar et al., 1994)。为盛夏时节中国华北及东北的不常见繁殖鸟。迁徙时途经华中及华东。
习性:栖于湿润多草的草甸及稻田。
注:有时被列入Rallina属。

红胸田鸡

红胸田鸡 Ruddy-breasted Crake

科学分类:鹤形目 > 秧鸡科 > 田鸡属
GRUIFORMES > Rallidae > Porzana fusca
描述:体小(20厘米)的红褐色短嘴田鸡。后顶及上体纯褐色,头侧及胸深棕红色(亚种erythrothorax的红色较深),颏白,腹部及尾下近黑并具白色细横纹。似红腿斑秧鸡及斑肋田鸡,但体型较小且两翼无任何白色。
虹膜-红色;嘴-偏褐;脚-红色。
叫声:寂静少声;于繁殖季节有突发性的3~4秒的尖厉下颤音,似小;进食时作轻声chuck。
分布范围:繁殖于印度次大陆、中国、东亚、菲律宾、苏拉威西岛及巽他群岛。冬季北方鸟南下越冬于婆罗洲。
分布状况:亚种erythrothorax为台湾的地方性常见留鸟; phaeopyga于华东、华中及华南;bakeri于中国西南。
习性:栖于芦苇地、稻田及湖边的干树丛。性羞怯而难见到。偶尔冒险涉足苇地边缘。部分地夜行性。晨昏发出叫声。
注:有时被列入Amaurornis属。

斑胸田鸡

斑胸田鸡 Spotted Crake

科学分类:鹤形目 > 秧鸡科 > 田鸡属
GRUIFORMES > Rallidae > Porzana porzana
描述:中等体型(23厘米),色深,嘴短,多具白色点斑。上体基调为褐色,具灰、黑及白色纵纹;下体灰而具白点,两胁具黑白色横斑;尾下皮黄色。
虹膜-褐色;嘴-黄色,嘴基红色,幼鸟灰色;脚-偏绿。
叫声:黄昏及入夜后发出持久而重复有律的鞭响型哨音hwitt。
分布范围:繁殖在古北界西部至贝加尔湖东部,迁徙至非洲、印度及中国西部。
分布状况:种群数量稀少。在阿尔泰山可能有其繁殖;有记录迁徙时见于新疆西部。
习性:栖于湿润草地及稻田。

小田鸡

小田鸡 Baillon’s Crake


学分类:鹤形目 > 秧鸡科 > 田鸡属
GRUIFORMES > Rallidae > Porzana pusilla
描述:体纤小(18厘米)的灰褐色田鸡。嘴短,背部具白色纵纹,两胁及尾下具白色细横纹。雄鸟:头顶及上体红褐,具黑白色纵纹;胸及脸灰色。雌鸟色暗,耳羽褐色。幼鸟颏偏白,上体具圆圈状白色点斑。与姬田鸡区别在上体褐色较浓且多白色点斑,两胁多横斑,嘴基无红色,腿偏粉色。
虹膜-红色;嘴-偏绿;脚-偏粉。
叫声:干哑的降调颤音,似青蛙或雄性白眉鸭。
分布范围:北非和欧亚大陆,南迁至印度尼西亚、菲律宾、新几内亚及澳大利亚。
分布状况:常见于其适宜生境。繁殖于中国东北、河北、陕西、河南及新疆喀什地区。迁徙时经中国大多数地区,在广东有见越冬群体。迷鸟至台湾。
习性:栖于沼泽型湖泊及多草的沼泽地带。快速而轻巧地穿行于芦苇中,极少飞行。

姬田鸡

姬田鸡 Little Crake

科学分类:鹤形目 > 秧鸡科 > 田鸡属
GRUIFORMES > Rallidae > Porzana parva
描述:体小(19厘米)的田鸡。雄鸟:上体褐色,下体灰色而具稀疏的白色点斑。雌鸟:下体较浅,皮黄色而非灰色,脸、颏及喉偏白。甚似体型更小一点的小田鸡,但雄鸟上体褐色较黯淡,少有白色点斑,两胁横纹也少,腿绿色,嘴基红色。幼鸟与小田鸡幼鸟的区别在上体白色点斑为实心而非圆圈状。
虹膜-红色;嘴-偏绿,嘴基红色;脚-偏绿。
叫声:雄鸟鸣声为轻松的低调呱呱声,加速至结结巴巴结尾。雌鸟叫声更急,以高颤音收尾。
分布范围:繁殖于古北界的西部至中亚;越冬于非洲的撒哈拉、中东及巴基斯坦。
分布状况:新疆西部塔里木盆地的罕见繁殖鸟,迁徙鸟于天山有记录。
习性:栖于沼泽、潮湿草甸及有浮生植物的池塘。能自如地游水。

棕背田鸡

棕背田鸡 Rufous-backed Crake

科学分类:鹤形目 > 秧鸡科 > 田鸡属
GRUIFORMES > Rallidae > Porzana bicolor
描述:中等体型(22厘米)并具明显栗色和近黑色的田鸡。头颈深烟灰色,上体部余棕褐色。颏白,尾近黑,下体余部深灰。雄雌同色。
虹膜-红色;嘴-偏绿,嘴基红色;脚-红色。
叫声:由粗哑的喘息声引出拖长声的下降颤音。
分布范围:喜马拉雅山脉东部、缅甸北部、泰国北部、印度支那北部及中国西南。
分布状况:为西藏东南部、云南、四川南部及贵州东部从中山地带的罕见或未被留意的留鸟,栖于沼泽及多芦苇的溪流两岸,分布至海拔3600米。
习性:躲躲闪闪,常黄昏活动。

白胸苦恶鸟

白胸苦恶鸟 White-breasted Waterhen

科学分类:鹤形目 > 秧鸡科 > 苦恶鸟属
GRUIFORMES > Rallidae > Amaurornis phoenicurus
描述:体型略大(33厘米)的深青灰色及白色的苦恶鸟。头顶及上体灰色,脸、额、胸及上腹部白色,下腹及尾下棕色。
虹膜-红色;嘴-偏绿,嘴基红色;脚-黄色。
叫声:单调的uwok-uwok叫声。黎明或夜晚数鸟一起作喧闹而怪诞的合唱,声如turr-kroowak, per-per-a-wak-wak-wak 及其他声响,一次可持续15分钟。
分布范围:印度、中国南部、东南亚、菲律宾、苏拉威西岛、马鲁古群岛及马来诸岛。
分布状况:亚种chinensis繁殖在中国北纬34°以南低地。越冬于云南、广西、海南岛、广东、福建及台湾。偶见于山东、山西及河北。为适宜生境下的一般性常见鸟,高可至海拔1500米。
习性:通常单个活动,偶尔两三成群,于湿润的灌丛、湖边、河滩、红树林及旷野走动找食。多在开阔地带进食,因而较其他秧鸡类常见。也攀于灌丛及小树上。
俗名:白脸秧鸡 白面鸡 白胸秧鸡 苦恶鸟

红脚苦恶鸟

红脚苦恶鸟 Brown Crake

科学分类:鹤形目 > 秧鸡科 > 苦恶鸟属
GRUIFORMES > Rallidae > Amaurornis akool
描述:中等体型(28厘米),色暗而腿红。上体全橄榄褐色,脸及胸青灰色,腹部及尾下褐色。幼鸟灰色较少。体羽无横斑。飞行无力,腿下悬。
虹膜-红色;嘴-黄绿;脚-洋红。
叫声:拖长颤哨音,降调。
分布范围:印度次大陆至中国及印度支那东北部。
分布状况:繁殖在多芦苇或多草的沼泽。在中国南方的山区稻田为地区性常见鸟。
习性:性羞怯,多在黄昏活动。尾不停地抽动。

长脚秧鸡

长脚秧鸡 Corn Crake

科学分类:鹤形目 > 秧鸡科 > 长脚秧鸡属
GRUIFORMES > Rallidae > Crex crex
描述:中等体型(26.5厘米)的黄褐色斑驳型秧鸡。嘴短,上体灰褐,羽干黑色成粗大纵纹,翼上有宽大的棕色块斑。眉宽呈灰色,过眼纹棕色,颏偏白,喉及胸近灰呈两胁及尾下具栗色及黑白色横斑。飞行时锈褐色的长翼为明显特征。飞行时振翅无力,双腿下悬。
虹膜-褐色;嘴-黄褐;脚-暗黄。
叫声:响亮悠远的双音节喘息声crek crek,通常于夜间或清晨鸣叫。有时数鸟同叫。
分布范围:古北界西部至中亚及俄罗斯南部,引种美国东部;迁徙至非洲的撒哈拉;迷鸟至中东、南亚及东南亚并婆罗洲。
分布状况:全球性易危(Collar et al., 1994)。为新疆西部西天山的罕见繁殖鸟,冬候鸟见于西藏西部的班公湖。
习性:性羞怯。栖于干爽草地及农耕地。
俗名:

普通秧鸡

普通秧鸡 Water Rail

科学分类:鹤形目 > 秧鸡科 > 秧鸡属
GRUIFORMES > Rallidae > Rallus aquaticus
描述:中等体型(29厘米)的暗深色秧鸡。上体多纵纹,头顶褐色,脸灰,眉纹浅灰而眼线深灰。颏白,颈及胸灰色,两胁具黑白色横斑。亚成鸟翼上覆羽具不明晰的白斑。
虹膜-红色;嘴-红色至黑色;脚-红色。
叫声:轻柔的chip chip chip叫声,及怪异的猪样嗷叫及尖叫声。
分布范围:古北界;迁徙至东南亚及婆罗洲。
分布状况:于分布区甚常见。亚种korejewi于中国西北、华北及四川;indicus 繁殖于中国东北,南迁至中国东南及台湾越冬。
习性:性羞怯。栖于水边植被茂密处、沼泽及红树林。
俗名:秋鸡 水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