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背啄木鸟

白背啄木鸟 White-backed Woodpecker

科学分类:形目 > 啄木鸟科 > 啄木鸟属
PICIFORMES > Picidae > Dendrocopos leucotos
描述:中等体型(25厘米)的黑白色啄木鸟。特征为下背白色。雄鸟顶冠全绯红(雌鸟顶冠黑),额白。下体白而具黑色纵纹,臀部浅绯红。两翼及外侧尾羽白点成斑。亚种tangi腹中部皮黄;insularis腹中部近褐。与三趾啄木鸟区别在于无黄色的前顶冠,两翼横斑明显。
虹膜-褐色;嘴-黑色;脚-灰色。
叫声:轻声的kik叫,似乌鸫的告警声。有力地錾木约1.7秒然后突然加速,结束时有所减低。
分布范围:东欧至日本及中国。
分布状况:不连续分布,但分布区内相当常见。指名亚种分布在中国东北及新疆极北部;sinicus于河北及内蒙古东南部;fohkiensis于福建西北的武夷山及江西北部的关山;tangi于陕西南部秦岭至四川中部;,insularis于台湾。栖于海拔1200~2000米落叶林及混交林山地。
习性:喜栖于老朽树木。不怯生。

黄颈啄木鸟

黄颈啄木鸟 Darjeeling Woodpecker

科学分类:形目 > 啄木鸟科 > 啄木鸟属
PICIFORMES > Picidae > Dendrocopos darjellensis
描述:中等体型(25厘米)的黑白色啄木鸟,脸浓茶黄色,胸部具黑色重纹,臀部淡绯红色。背全黑,具宽的白色肩斑,两翼及外侧尾羽具成排的白点。雄鸟枕部绯红,雌鸟黑。
虹膜-红色;嘴-灰而端黑;脚-近绿。
叫声:低沉的puk puk叫声。繁殖期有錾木声。
分布范围:尼泊尔至中国西南,缅甸及印度支那北部。
分布状况:罕见于海拔1200 ~4000米潮湿森林。指名亚种为西藏南部(聂拉木县、樟木)的留鸟;desmursi为西藏东南部。云南西部及西北部和四川西北部及南部的垂直迁移鸟。
习性:取食于各个高度。有时与其他种混群。

赤胸啄木鸟

赤胸啄木鸟 Crimson-breasted Woodpecker

科学分类:形目 > 啄木鸟科 > 啄木鸟属
PICIFORMES > Picidae > Dendrocopos cathpharius
描述:形小(18厘米)的黑白色啄木鸟。具宽宽的白色翼段,黑色的宽颊纹成条带延至下胸。绯红色胸块及红臀为识别特征。雄鸟枕部红色。雌鸟枕黑但颈侧或具红斑(ludlowi)。亚成鸟顶冠全红但胸无红色。亚种ludlowi耳羽后具猩红色块,绯红色胸块甚显。指名亚种胸或少或无绯红,雄鸟后顶冠后的绯红色延至颈侧。
虹膜-略红;嘴-暗灰;脚-近绿。
叫声:响亮的单声chip及尖锐的kee-kee-kee声。
分布范围:尼泊尔至中国西南及华中,缅甸北部及印度支那北部。
分布状况:罕见。指名亚种于西藏东南部雅鲁藏布江以南地带;ludlowi为留鸟,于西藏东南部雅鲁藏布江以北至云南西北部;tenebrosus为云南西部及中部的留鸟;pernyii于甘肃南部、四川西北部及南部至云南西北部;innixus于陕西南部的秦岭山脉、湖北西部的神农架地区及四川东北部。栖于海拔1500~2750米的阔叶栎树林及杜鹃林。
习性:取食低处,常栖于死树上。食花蜜及昆虫。

棕腹啄木鸟

棕腹啄木鸟 Rufous-bellied Woodpecker

科学分类:形目 > 啄木鸟科 > 啄木鸟属
PICIFORMES > Picidae > Dendrocopos hyperythrus
描述:中等体型(20厘米)、色彩浓艳的啄木鸟。背、两翼及尾黑,上具成排的白点;头侧及下体浓赤褐色为本种识别特征;臀红色。雄鸟顶冠及枕红色。雌鸟顶冠黑而具白点。亚种marshalli枕部红色延至耳羽后;指名亚种较其他两亚种下体多黄棕色。
虹膜-褐色;嘴-灰而端黑;脚-灰色。
叫声:拉长的断音节kii-i-i-i-i-i-i连叫,越来越弱至结束;似大金背啄木鸟但较弱。雄雌两性均錾木有声。
分布范围:喜马拉雅山脉、中国及东南亚。
分布状况:罕见。亚种marshalli繁殖于西藏西部;指名亚种见于西藏东南部至四川和云南的西北部、西部及南部,在海拔1500~-4300米作垂直迁移。亚种subrufinus繁殖在黑龙江中海拔地带,经中国东部至华南地区越冬。
习性:喜针叶林或混交林。
俗名:横花背喯打木

茶胸斑啄木鸟

茶胸斑啄木鸟 Fulvous-breasted Woodpecker

科学分类:形目 > 啄木鸟科 > 啄木鸟属
PICIFORMES > Picidae > Dendrocopos macei
描述:体型甚小(18厘米)的黑白斑啄木鸟。雄鸟头顶红色,雌鸟黑色;脸侧白,具黑色下颊纹及领环;上体多黑白色斑纹;下体皮黄色带黑色纵纹,尾下覆羽红色。
虹膜-褐色;嘴-上蓝黑而下蓝灰;脚-橄榄色。
叫声:响铃般的tuk?tuk叫声及tirri?tierrier?tierrierie的颤声。
分布范围:喜马拉雅山脉、印度、东南亚及大巽他群岛。
分布状况:为喜马拉雅山脉东段的常见留鸟,可至海拔2000米。有可能见于西藏东南部。
习性:喜开阔林地及次生林、农庄、院落。]

小斑啄木鸟

小斑啄木鸟 Lesser Spotted Woodpecker

科学分类:形目 > 啄木鸟科 > 啄木鸟属
PICIFORMES > Picidae > Dendrocopos minor
描述:体小(15厘米)的啄木鸟。黑色的上体缀点着成排白斑,近白的下体两侧具黑色纵纹。雄鸟顶红,枕黑,前额近白。亚种amurensis下全白而无纵纹。
虹膜-红褐色;嘴-黑色;脚-灰色。
叫声:尖细的peet peet peet peet peet peet声。也发出低弱kik叫声。叩击声较大斑啄木鸟慢且弱。
分布范围:欧洲、北非、小亚细亚至蒙古、西伯利亚及朝鲜。
分布状况:地方性常见。亚种kamtschakensis繁殖于阿尔泰山及新疆西北部准噶尔盆地北部,在黑龙江北部有越冬记录。亚种amurensis为留鸟,分布于中国东北部。
习性:飞行时大幅度地起伏。喜落叶林、混交林、亚高山桦木林及果园。

小星头啄木鸟

小星头啄木鸟 Pygmy Woodpecker

科学分类:形目 > 啄木鸟科 > 啄木鸟属
PICIFORMES > Picidae > Dendrocopos kizuki
描述:体小(14厘米)的黑白色啄木鸟。上体黑色,背具白色点斑,两翼白色点斑成行。外侧尾羽边缘白色,耳羽后具白色块斑。眉线短而白,颊线白色,眉线后上方具不明显红色条纹。下体皮黄,具黑色条纹,近灰色的横斑过胸,上胸白。
虹膜-褐色;嘴-灰色;脚-灰色。
叫声:喧闹。尖声的khit或khit-khit-khit和不停顿的kzz, kzz声及敲击声。
分布范围:中国东北部、西伯利亚东南部、朝鲜、日本、琉球群岛。
分布状况:不常见留鸟,由黑龙江东北部至辽宁(permutatus)并由湖北至山东的黄河流域(wilderi),从低地至海拔2000米以上。
习性:单独或成对活动。有时混入其他鸟群。栖于各种林区及园林。

星头啄木鸟

星头啄木鸟 Grey-capped Woodpecker

科学分类:形目 > 啄木鸟科 > 啄木鸟属
PICIFORMES > Picidae > Dendrocopos canicapillus
描述:体小(15厘米)具黑白色条纹的啄木鸟。下体无红色,头顶灰色;雄鸟眼后上方具红色条纹,近黑色条纹的腹部棕黄色。亚种nagamichii少白色肩斑,omissus, nagamichii及scintilliceps背白具黑斑。
虹膜-淡褐;嘴-灰色;脚-绿灰色。
叫声:尖厉的ki?ki ki ki rrr…颤音。
分布范围:巴基斯坦、中国、东南亚、婆罗洲及苏门答腊。
分布状况:分布广泛但并不常见,见于各类型的林地,可至海拔2000米。亚种doerriesi为中国东北的留鸟;scintilliceps在辽宁及华东;nagamichii在华南及东南部;szetschuanensis在华中;omissus在西南;obscurus在云南南部;semicoronatus在西藏东南部;swinhoei在海南;kaleensis在台湾。
习性:同其他小型啄木鸟。
俗名:北啄木鸟 红星头喯打木 红星啄木 火点喯打木 小喯打木 小 一点红

白眉棕啄木鸟

白眉棕啄木鸟 White-browed Piculet

科学分类:形目 > 啄木鸟科 > 棕啄木鸟属
PICIFORMES > Picidae > Sasia ochracea
描述:纤小(9厘米)的绿色及橘黄色山雀型短尾啄木鸟。雄鸟前额黄色,雌鸟前额棕色;上体橄榄绿色;眉白;下体棕色;仅三趾。亚成鸟色较黯淡。
虹膜-红色;嘴-近黑;脚-黄色。
叫声:单一的尖叫声tsit重复数次;告警时发出快速而连续的kih?kih?kih?kih?kih叫声。
分布范围:喜马拉雅山脉至中国南部。
分布状况:罕见,分布于低地及丘陵,高至海拔2000米。亚种reichenowi见于云南西部及西南部,指名亚种在西藏东南部;kinneari在云南东南部、广西及贵州南部。
习性:栖于阔叶林及次生林,尤其是竹林的中下层。在树干树枝上觅食时常发出轻微叩击声。

斑姬啄木鸟

斑姬啄木鸟 Speckled Piculet

科学分类:形目 > 啄木鸟科 > 姬啄木鸟属
PICIFORMES > Picidae > Picumnus innominatus
描述:纤小(10厘米)、橄榄色背的似山雀型啄木鸟。特征为下体多具黑点,脸及尾部具黑白色纹。雄鸟前额橘黄色。
虹膜-红色;嘴-近黑;脚-灰色。
叫声:反复的尖厉tsit声;告警时发出似拨郎鼓的声音。
分布范围:喜马拉雅山脉至中国南部、东南亚、婆罗洲及苏门答腊。
分布状况:指名亚种分布在西藏东南部;chinensis为留鸟,见于华中、华东、华南及东南的大部地区;亚种malayorum见于云南西部及南部。不常见,生活于常绿阔叶林,可至海拔1200米。
习性:栖于热带低山混合林的枯树或树枝上,尤喜竹林。觅食时持续发出轻微的叩击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