洞庭湖现大规模非法钢丝围网:大者上万亩

2016年11月29日,记者赶赴位于湖南省岳阳市和沅江市交界区域,车辆驶入正值枯水期的洞庭湖,犹进入“迷宫”,大面积钢丝围网将湖区分割成块,归私人承包。

洞庭湖是中国第二大淡水湖,是长江流域重要的调蓄湖泊,也被国际上列入重要湿地。

近日,有湖南当地环保志愿者称,在南洞庭湖发现大片钢丝围网,这些围网将南洞庭湖湖区分割成条块,现场触目惊心,犹如“牢笼”。

11月29日,记者赶赴位于湖南省岳阳市和沅江市交界区域,车辆驶入正值枯水期的洞庭湖,犹进入“迷宫”,大面积钢丝围网将湖区分割成块,归私人承包。

这些钢丝围网高约6米,仅一片围网区域的单边长度就有约7、8公里。

当地渔民称,丰水期时这些围网隐于湖中,枯水期洞庭湖退水时,鱼虾被困在网围里“一网打尽”。

渔民认为此举严重影响洞庭湖的渔业资源,“鱼越来越少了。”

不仅如此,密布的围网在汛期时还影响行洪,引起村民不满。

11月30日,澎湃新闻记者在沅江市南大膳镇走访时了解到,2016年汛期,长江流域遭遇强降水,洞庭湖水位最高超过34米,“今年的水没有1996年的水位高,但是淹的时间却比那年长,那些围子挖的一块一块,洪水一直退不出去,田都没法种。”一位村民说。

当日,南大膳镇镇政府汪姓副镇长向澎湃新闻表示,湖中围网已存在至少6年,“当初承包给个人割芦苇,芦苇生意不好后,个人自发建围网养殖”。至于为何无人制止,他并未正面回答,只是表示,“今年3月份(沅江)市政府已经下令拆了,要求我们12月15日之前必须拆完。”

还洞庭“一湖清水” 湖区26个县(市区)划定“三区”范围

湖区加大整治养殖环境

还洞庭“一湖清水”

26个县(市区)划定了“三区”范围, 已退出畜禽规模养殖场1951户,退出养殖网箱13205口

华声在线2016年11月24日讯(湖南日报记者 张尚武 通讯员 武深树)湖南水环境治理重心从湘江流域转向洞庭湖区。眼下,湖区打响畜禽退养、非法矮围网围整治的攻坚战,还洞庭湖“一湖清水”。

保护洞庭湖水环境,当地政府划定畜禽养殖禁养区、限养区、适养区。目前,除临湘市外,其他26个县(市区)都划定了“三区”范围;各县(市区)实地勘测、精准核查、逐户登记,按“一户一档、一县一卷”标准建立畜禽退养档案。据统计,整治行动范围内需退养规模养殖场7964户、栏舍面积340.7万平方米;需退出养殖网箱16323口、面积64.5万平方米;需拆除矮围网围127处、面积42.1万亩。

汇总各地上报,至11月17日,洞庭湖区退出畜禽规模养殖场1951户、88.6万平方米;退出养殖网箱13205口,52.1万平方米;拆除矮围、网围60处。

全省养殖环境整治工作领导小组今天提出,今年内湖区畜禽规模养殖场退养面积要完成总任务的40%,矮围网围面积在5万亩以下的县(市区)要全部完成拆除退出任务。省畜牧水产局局长袁延文称,规模畜禽养殖场退出,要严格退养标准,落实退养补偿,确保“拆除1户、验收1户、补偿兑现1户”。冬季枯水期正是集中清退矮围网围的黄金时期,各县(市区)要力克困难,抓紧推进,力争快速突破。

据悉,省政府已将洞庭湖区养殖环境综合整治纳入绩效考核,考核结果将直接影响相关县(市区)的考核等次。

故地重游 首只携带GPS小白额雁飞抵东洞庭湖

东洞庭湖迎来的首只GPS设备的候鸟。
红网岳阳分站11月25日讯(分站记者 周小平 通讯员 张鸿)日前,一只携带GPS卫星跟踪系统的全球濒危物种小白额雁飞抵东洞庭湖春风湖。据透露,这也是东洞庭湖迎来的首只GPS设备的候鸟。
2016年1月14日,北京林业大学与东洞庭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合作,为一只编号为12的小白额雁安装GPS设备并放飞。
卫星定位系统清晰记录了这只小白额雁的活动轨迹。3月28日1时,12号小白额雁从东洞庭湖的红旗湖向北迁飞,28日17时抵达辽宁省盘锦市的大荒乡农田内,历时16小时,行程2000余公里。后分别在东北三省的扎龙湿地、东方红水库和挠力河流域停栖,并于5月18日从黑龙江抚远县飞离国境进入俄罗斯。自从东洞庭湖北迁至飞离国境历时50天。
进入俄罗斯的这只小白额雁一直沿海岸线向东北边停栖边迁徙,并于6月25日抵达远东地区的白令海峡附近。历时87天,行程8000余公里的北迁,以成功抵达繁殖地暂告一段落。
12号小白额雁在白令海峡附近度过了近4个月的夏季繁殖期。10月19日,小白额雁从繁殖地开始南迁,10月20日抵达抚远县的中俄边境后,沿边境线南迁,穿过朝鲜半岛并11月1日从黄海入境,11月13日16时抵达东洞庭湖春风湖区域。小白额雁从繁殖地南迁至抵达东洞庭湖越冬地,历时23天,行程6000余公里。
东洞庭湖自然保护区候鸟专家向岳阳日报全媒体记者介绍,12号小白额雁是我国乃至全球第一只在越冬地安装GPS设备,成功北迁并度过繁殖期后,又迁回越冬地的候鸟。这只小白额雁历尽艰辛而重返东洞庭湖,给大家带来的不仅是喜悦,更重要的是,它架起了一座人类与这种濒危而神秘物种沟通的桥梁,为深入了解和研究小白额雁拓展了更深和更宽的领域。这也将给小白额雁及其他鸟类的保护带来福音。
阅读延伸:
小白额雁,因额部至头顶有白斑而得名,又因金黄色的眼眶而俗称金眶鹅,全球濒危物种,数量仅35000余只。东洞庭湖是我国首批国际重要湿地,也是小白额雁最为重要的越冬地,在东洞庭湖曾一次性记录到约25000只小白额雁栖息,每年约有60%-70%的小白额雁在此越冬。

汨罗对15家非法开采砂场强制断电 保护湿地及河道生态

为全面执行“汨罗江湿地保护及河道砂石禁采专项整治行动”,2016年11月25日,由河道砂石执法局牵头,联合多部门组成执法队,对汨罗江汨罗段辖区内15家非法开采砂场实行强制断电。
当日8时许,河道砂石执法局、林业局、水务局、汨罗市供电公司、屈子祠政府、白塘镇政府、屈原行政区政府等单位近百人组成联合执法队,分别到达名山渡口、牛巷口、许若军等15处砂场,拆除汨罗江南岸、北岸及屈原行政区采砂船电力设施,对禁采区和重点开采区实行“永久性拆除企业高压支线一耐张段”和“过渡性高压解火”的强制举措,严令砂场停止非法开采河砂行为,并责令业主限期将船体“脱水”上岸解体。
“汨挖一号”砂场的业主周红根说,他承包了好几个砂场,而眼前这个“汨挖一号”是其中较大的一个砂场,共有10个股东,总投资约800多万,他将积极配合此次整治行动。
接下来,河道砂石执法局将根据市委市政府的要求,继续组织对非法砂场关停和解体事宜,加强对汨罗江湿地及河道生态的有效保护。

西洞庭湖自然保护区灰鹤数量创历史最高纪录

2016年11月14日,湖南西洞庭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工作人员对越冬迁徙的珍稀濒危水鸟进行跟进监测时,在半边湖区域(北纬28°52′24.50″,东经112°10′37.62″)一次性记录到灰鹤17只。查阅保护区历年来水鸟越冬季的监测记录,最多的一次为2010年11月9日,在半边湖区域记录到9只,其他年份观测到的灰鹤数量在0~4只之间。本次是自保护区成立以来所观测记录到灰鹤的最大种群。
近几年保护区通过大力推动湿地恢复工程、禁止候鸟主要集中栖息地人为作业活动及对此区域全天候监测等工作,为越冬迁徙经停至此的候鸟提供了丰富的食物资源,完整、适宜、安全的栖息环境,以保障候鸟顺利完成迁徙。
在观测到灰鹤种群的半边湖区域,同时还记录到其他迁徙水鸟:普通鸬鹚4000只左右、苍鹭48只、黑鹳8只、小天鹅117只、鸿雁6只、豆雁375只、白额雁132只、灰雁58只、绿头鸭23只、凤头麦鸡88只等。

冬到洞庭湖 候鸟迎风觅食

2016年11月22日,岳阳市东洞庭湖三角线水域,一群候鸟红嘴鸥迎风觅食。当天,岳阳迎来入冬以来第一次寒潮,气温降至2摄氏度,但已有5万只越冬候鸟集结东洞庭湖。近年来,岳阳市持续加大对洞庭湖湿地的保护与修复,每年冬季都有大批候鸟光顾。冬季到洞庭湖看鸟,已成为当地的一张靓丽的生态名片。 新湖南客户端记者 徐典波 摄影报道

洞庭湖上的江豚守护者

东洞庭生态保护协会的队员正在巡逻。(协会供图)
“打灯!”一声低沉却有力的声音,透过轰鸣的发动机声传了过来。从驻地出发后,何大明就一直站在这艘小快艇的船头,盯着水面,一言不发,直到晚上9时许,前方100米左右出现一条可疑的渔船。
听到命令后,坐在快艇中央的志愿者老黄抄起脚边的100瓦探照灯,对准渔船照过去,只听见“咕咚”一声,两个哑铃大小的绿色铁盒子被扔进了湖里——整个过程不到1分钟。
“他们把打电设备扔进湖里了。”何大明告诉记者,那两个铁盒子是渔民使用高压电击捕鱼的发电装置。这种非法捕捞方式俗称“电打鱼”,只要通了电,所到之处鱼虾无一幸免,对洞庭湖的生态环境危害极大。据他的经验,这两台发电机至少值几千元。扔了,意味着这些渔民“缴械投降”了,不然,若举报给渔政部门,他们将面临更严厉的惩罚。
包括“电打鱼”在内的一系列非法渔业活动,都是何大明所在的东洞庭生态保护协会(以下简称“东协”)制止的目标。从2015年5月成立起,这个在微博和微信上自称为“洞庭守护者”的民间组织,其中的7名成员都是渔民出身。
曾几何时,他们也是自己今天的打击对象。从非法捕捞转向保护,何大明见证了10年的洞庭风浪。
转变
长江江豚是一种古老的水生哺乳动物,在地球生活已有2500万年历史,仅分布于长江中下游干流及与之相连的鄱阳湖、洞庭湖两个大型通江湖泊。1988年,被国务院列为国家二级水生珍稀保护动物,被称为“水上大熊猫”。
2012年4月,湖南岳阳洞庭湖流域42天内连续发现12头长江江豚死亡,洞庭湖的江豚锐减至70多头。“长江江豚群体死亡事件”一时成为媒体报道的焦点。
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组织的长江江豚科考得出结论:当前江豚的总体数量为1045头,洞庭湖分布有90头。而在老渔民的回忆中,上世纪七八十年代,洞庭湖里的江豚多达一两千头。
前去考察的专家判定,毁灭性非法捕捞导致江豚食物严重匮乏,污染导致长江干流和洞庭湖水质逐渐恶化,加上无序采砂活动,极大地威胁着江豚的生存环境,是江豚数量锐减的主要原因。江豚被预言将像“白鳍豚”一样面临功能性灭绝。
江豚的困境折射出了洞庭湖的伤痛——常年来,洞庭湖已深陷竭泽而渔、污染难治的窘境。而9岁下湖打渔,在洞庭湖上当了30多年渔民的何大明,是这一伤痛的亲历者,也是见证者。
10年前,在洞庭湖上,“电捕鱼”“矮围”“迷魂阵”是当时渔民常用的捕捞工具,交错摆放的捕鱼网在湖面肆意铺开,马达声轰隆隆的渔船在湖面随意穿梭。“你家不用电打鱼,别家用,你就捕不到鱼,生存不下去。”何大明说。
使用炸鱼、毒鱼、电鱼等破坏渔业资源方法的违法捕捞行为,将面临轻则缴获非法渔获物和5万以下的罚款,重则没收渔船,甚至承担刑事责任的惩罚。这些条款在《渔业法》第三十八条写得一清二楚,却没有多少震慑力。
治理成本大过违法成本,渔政部门对于非法捕捞,基本“以罚代法”。何大明表示:“抓到非法捕鱼的渔民,第一次罚1000元,第二次罚1500元,名义上叫作‘资源费’,实际上并不没收渔具,也很少没收渔获。有人只要给渔政站工作人员交钱,就可以明目张胆地非法捕鱼。”
恶意的破坏,无序的治理,导致洞庭湖遭到了沉重的打击。根据2006年一篇《洞庭湖渔业资源与生态环境现状及保护对策》论文,从2000年到2006年,洞庭湖鱼类资源严重衰退,7年未监测到白鲟、鲥鱼、白甲鱼等品种,渔获量从3万吨下降到2.1万吨。30多年前,洞庭湖鱼类有120多种,而到2006年常见的不过十多种。
转折出现在2006年。2006年中秋节,何大明年幼的儿子想吃鱼,但是他已经捕不到鱼,就去鱼市场买。可是走遍了鱼市,也没有看到有一条鱼。偌大的洞庭湖,作为渔民,连鱼都买不到,何大明那天感觉“自己受了最大的耻辱”。经过反思,何大明发现正是手中的工具害了自己赖以生存的洞庭湖。
从这一年开始,何大明主动放弃电打鱼,把渔船改成了巡护船,拉着几个渔民兄弟自发在湖上宣传,发现违法行为后立即举报给渔政部门。这支渔民队伍一度扩大到30多人,形成了东协的雏形。
立威
“别动别动。”志愿者拿着手持摄像机大喊。不到20分钟,在北门渡口的水域,两艘快艇同时发现了两条简陋的捕捞船,其中一条船上放着电瓶和网兜。
作为一支以劝阻和举报非法渔业活动为主要目标的民间组织,东协的成员心里都很清楚,自己没有执法权力。他们全部的“武器”就是一盏连在简易发电机上的大功率探照灯。一旦发现有人非法捕捞,探照灯的强光可以一时镇住对方,随后他们向渔政部门举报,等待执法人员前来处理。
像往常一样,在走这一趟前,东协已经向湖南省岳阳县渔政监督管理局举报,他们与渔政局城陵矶站的执法人员会合后一起出动。
就在渔民发怔的时候,何大明和其中一名执法队员跳到了捕捞船上,将船控制住。剩下的队员也上了船,撬开船舱上的甲板,里面混浊的水面漂浮着好几条翻白的大鱼,有经验的队员探头一看:“有六七百斤,够拘留了”。随后,一名执法队员指挥着这艘渔船缓缓靠岸。
在何大明刚刚开始投身志愿行列时,事情没有这么顺利。一开始做这份“不讨喜”的工作,有些人觉得他多管闲事,甚至还有过被威胁的经历。对他而言,更困难的是,由于违法成本低,渔民不听他们的劝告;渔政部门没有像现在这么积极配合,举报不来,他们举步维艰。
与非法捕捞的斗争是长期且艰巨的,何大明能做的,只有坚持,如果渔政部门不受理,就曝光给媒体。
洞庭湖的管辖权问题十分复杂,这让岳阳县渔政监督管理局局长李德军很头疼。东洞庭湖周围分布的行政区划主要有岳阳县、湘阴县、沅江市、南县、华容县等,但渔民是流动的,安徽、江西、湖北的渔民也会来捕捞。而岳阳县渔政监督管理局仅有100余名渔政人员,执法相当困难。
在与渔政部门打交道的过程中,东协也改变了自己的策略:发现问题后不曝光,先和渔政部门沟通。“如果渔政部门不能开船,就帮他们开,就怕他们不下湖。”何大明说。
渔政部门的态度在潜移默化中发生了改变。“之前我们执法队员和新闻媒体、志愿者是一个分散的关系,觉得你们来就是添乱,报道就是让我们出丑。”李德军说。现在,他提倡主动跟媒体接触、主动接受监督,“这是一种良性互补”。如今,东协成员和洞庭湖上大多数渔政管理站站长都互留了电话。
10年坚持,何大明发现,他们这支渔民组成的团队,甚至被其他渔民称为“水上警察”。
发展
长期暴晒在阳光下的黝黑皮肤,一口不标准的普通话,何大明从未否认过自己的渔民身份。面对记者,他最常说的一句话就是“我们是渔民嘛”。
今年6月,东协参加阿拉善SEE基金会“创绿家计划”第六季的评选,在165个环保公益创业团队的激烈竞争中胜出,成为少数获得直接资助10万元的草根NGO之一。
“渔民没有什么文化。”何大明发愁,团队里“都是武将,没有文官”。“武将”可以在一线做实事,但是如何能够长久健康地发展下去,还是需要“文官”的支持。
幸运的是,多年的坚持及高曝光率使他们在岳阳县小有名气,也得到了资深环保人士的关注。有着近20年环保经历的洪武(网名为“湘潭小武哥”),从2014年开始关注何大明的团队,2015年,他听闻东协因资金困难,陷入困境,主动联合各地志愿者为他们筹集经费。
洪武每个月和这些队员至少待1个星期,从成立机构、发展运作到逐步完善,全都参与进来,帮助他们走上了民间组织的规范化道路。
对于何大明的渔民身份,他并没有太多顾忌。“渔民的素质有多高呢?我们不能以很高的标准要求他,不能要求他写很好的东西,有很好的口才。但是我觉得能做到现在这个样子,我非常欣慰,他们的确付出了很多。”洪武说。
2016年6月,东协在自己的网络平台上第一次公布成立一年来的财务报表,详细列明收入与支出,让捐款人放心,接受公众监督。
支出金额占比最大的是巡湖油费,约10万余元,占总支出的34.8%。
作为曾经的渔民,何大明的团队成员在白天巡湖时,可以随意跳上渔民的泊船,用岳阳话和他们拉家常,往往在闲谈中得到违法捕捞的线索。
为了防止被误解,他们和志愿者共同制定了一个巡湖制度。比如团队出资的公餐不准买酒,其他所有饭局要求每个队员不能喝醉,不允许在渔民船上吃饭,如果推脱不了,需要留下饭钱。
有了经费,东协还投入了一部分人力保护麋鹿、候鸟,但他们主要的努力方向,还是制止非法渔业活动,保护江豚的水生环境。“我们的团队都是由渔民组成的。我们习惯渔民的作风,专心做事情,一年到头做巡护,想办法保护江豚。”何大明说。
如今,洞庭湖的生态环境有了明显的改善。根据湖南省畜牧水产局2016年3月发布的《2015年洞庭湖鱼类资源监测报告》显示,2015年洞庭湖共监测到鱼类104种,持续多年的鱼类资源衰竭势头开始得到遏制。(记者 江山)

湖南南洞庭迁徙候鸟出现新种类

新华社长沙2016年11月12日电(记者周勉)记者从湖南省沅江市林业局了解到,南洞庭自然保护区已于11月上旬迎来今冬首批迁徙候鸟,其中鹗、红喉歌鸲等鸟类首次出现在南洞庭湖。

当地环保志愿者李剑志介绍,11月6日,他和同伴在保护区一处叫做文家大湖的水域发现了小天鹅、白琵鹭、灰鹤等十多种珍稀候鸟,总数达到数千只,其中还包括首次出现的鹗和红喉歌鸲。

  沅江市林业局湿地管理站站长万献军介绍,这是今冬南洞庭湖迎来的首批候鸟,具体数量暂时还未统计,但这表示候鸟迁徙已经正式开启,高峰期将会出现在春节前后。届时,将有数万只候鸟停留在南洞庭湖。

记者了解到,为了保护候鸟安全迁徙,当地林业、公安等部门已与环保志愿者一起组成了巡逻队伍,分组分线路在南洞庭湖保护区和琼湖国家湿地公园进行巡逻。

南洞庭湖漉湖白鹤回来了!

白鹤(资料照片)湖南日报记者 张京明 摄
漉湖白鹤,盼归来
湖南日报记者 周月桂
白鹤,全球仅存3000余只,在洞庭湖,每年都有白鹤飞来越冬。今年,它们会挈妇将雏全部回来吗,种群会变得更大吗?南洞庭湖漉湖边的白鹤守护站志愿者,在湖边的寒风里,日夜守候着白鹤的归来。
白鹤迟迟归
2016年11月10日,南洞庭湖大雾弥漫,漉湖芦苇场,挂着细细水珠的芦花翻起白浪。不管多少次来到这里,漉湖的美仍旧打动着李剑志,而这一次,最令他激动的是:“白鹤回来了。”
今年2月,李剑志在漉湖见到了76只白鹤,是洞庭湖目前记录到的最大的种群,随后,湖南环保联合会在南洞庭湖设立了白鹤守护站,李剑志是南洞庭湖白鹤守护站站长,有“洞庭湖湿地护鸟第一人”的美誉。李剑志的“正职”是一名老师,“副业”就是护鸟,只不过这是一项没有任何物质收益的职业。从10月起,李剑志就开始每天盼着白鹤的归来,白鹤守护站的建设尚未完成,志愿者暂时栖身帐篷与渔船进行巡湖监护。
在11月6日的全国水鸟同步调查中,李剑志负责南洞庭湖漉湖的水鸟调查,却没有发现白鹤的身影。不过,此次调查倒是见到了南洞庭此前从未记录到的鹗和红喉歌鸲两种鸟。直到10日上午,李剑志惊喜地发现,白鹤回到漉湖了,虽然只有两只,但他相信其他成员会陆续飞回来。
江南宜栖居
鹤羽洁白,鹤鸣清越,鹤舞蹁跹,鹤被称作“贞禽”,雌雄相随,步行规矩,翩翩然有君子之风,古人多用白鹤比喻高洁贤能之士。
鹤也是人们心目中的“仙禽”,是吉祥与长寿的象征。湖南师范大学教授邓学建称,鹤类确实是长寿鸟,寿命可达60岁左右,不过并非世界上最长寿的鸟,而且跟人们想象中的“千年龟、万年鹤”有极大差距。
“鹤类夏季在西伯利亚、蒙古和我国北方的沼泽地上筑巢育雏,而长江中游地区是鹤类的传统重要越冬栖息地。”邓学建说,作为杂食性的大型涉禽,鹤类要求浅水湿地的生态环境,而江南湖泽众多,食物丰富,是适宜鹤栖息的优越生态环境。
在湖南,鹤的印迹也不少。岳麓山上有白鹤泉;怀化古称鹤州,有鹤城别名;湖南人熟悉的本土香烟白沙以鹤为“图腾”,不过,这只鹤是丹顶鹤,而丹顶鹤很少出现在长江以南地区。
盼君舞洞庭
洞庭湖是鹤类主要的越冬栖息地之一,近年来记录到鹤类有灰鹤、白鹤、白头鹤、白枕鹤等。上世纪90年代,有外国专家在东洞庭发现了大量白鹤和白鹳,将东洞庭湖称为“拯救国际濒危鹤类的希望地。”
邓学建表示,白鹤是湿地的生态指示性物种,鹤类的出现一般是当地生态处于相对稳定平衡的标志。鹤科鸟类现存15种,目前有多种处于濒于灭种的危境之中,包括丹顶鹤、白枕鹤、白鹤、白头鹤等。
以白鹤为例,目前世界上仅有3000只左右的白鹤,而90%以上在鄱阳湖越冬,相对来说,洞庭湖的白鹤数量不多。对此,邓学建认为,洞庭湖气候与环境适宜鹤类栖居,如果现有白鹤种群能够稳定下来,不断繁育扩大,将来也会有更多的白鹤翩翩起舞于洞庭湖。
【生物小名片】
白鹤是大型涉禽,体长130~140厘米,站立时通体白色,胸和前额鲜红色,嘴和脚暗红色;飞翔时,翅尖黑色,其余羽毛白色,栖息于开阔平原沼泽草地、苔原沼泽和大的湖泊岩边及浅水沼泽地带。白鹤是国家一级保护鸟类,世界濒危物种。

洞庭湖“清湖行动”启动并将持续三个月  

  2016,9月25日,洞庭湖清理整治非法捕捞联合执法行动(以下简称“清湖行动”)在岳阳市举行启动仪式。省畜牧水产局局长袁延文,农业部长江流域渔政监督管理办公室副主任韩旭出席。
此次洞庭湖“清湖行动”于9月25日开始,至12月下旬结束,历时3个月,由农业部和湖南省政府共同组织开展,由农业部长江流域渔政监督管理办公室负责协调联络,湖南省畜牧水产局负责具体落实,湖南省岳阳市、常德市、益阳市政府、环洞庭湖18县市区政府负责组织实施,湖南省农业、公安、交通、工商、林业、水利、广播电视等相关职能部门共同参与实施。
“清湖行动”期间,湖南省畜牧水产局组织执法船艇在洞庭湖区持续开展执法行动,严厉打击电力捕捞、拖网捕捞、机械吸螺等非法捕捞行为,清理取缔电捕网(器)、吸螺机械、机动底拖网、矮围、围堰、网围、迷魂阵等“绝户网”和非法作业方式,严厉查处制造、销售、使用禁用渔具和违反安全生产规定的违法行为,依法查处涉渔“三无”船舶,依法追究违法者相应的法律责任。
袁延文介绍,洞庭湖是我国淡水渔业的摇篮、鱼类基因的宝库、经济鱼类的种苗基地、生物多样性的代表,是国家重点保护动物中华鲟、江豚等水生生物的主要繁衍和栖息地。保护洞庭湖水生生物资源和水域生态环境对长江流域乃至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湖南省委、省政府及环湖各级人民政府一直以来高度重视洞庭湖的渔业资源保护工作,已在洞庭湖区建立了14个水生生物保护区,持续开展了鱼类人工增殖放流、矮围网围清理和非法捕捞整治专项行动,洞庭湖渔业资源衰减趋势得到明显遏制。但由于水面宽阔,历史遗留问题众多等因素,洞庭湖区非法捕捞现象仍较为突出。开展洞庭湖“清湖行动”,通过部省联合、部门联动和集中整治,推动形成对非法捕捞高压严打、清理取缔的态势,建立健全地方党委政府高度重视、渔业部门牵头落实、相关部门支持配合、社会各界理解拥护的清理整治非法捕捞工作长效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