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候鸟迁徙的中国通道
飞越千山万水,只为一个生命的承诺,虽然对于鸟来说,飞行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最新研究认为,目前全球共有9条候鸟迁徙路线,分别是大西洋—美洲迁徙线、黑海—地中海迁徙线、东大西洋迁徙线、中美迁徙线、环太平洋迁徙线、中亚迁徙线、东亚—澳大利亚迁徙线、太平洋—美洲迁徙线、西亚—东非迁徙线。迁徙路线涉及世界上几乎所有的雨林、湿地和沼泽,美国大沼泽地国家公园、澳大利亚卡卡杜国家公园、哥斯达黎加岛、非洲大裂谷都是鸟们为自己选择的路线,对于栖息地的生态有着苛刻的要求。
在全球鸟类迁徙线上,中国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根据中国第二次湿地资源调查显示,中国有鸟类1332种,约占世界鸟类总数的13.7%,其中候鸟600多种,占世界候鸟的20%。在全球候鸟迁徙通道中,东亚—澳大利亚、中亚、西亚—东非这3条候鸟迁徙路线都与中国有着密切关系。作为全球重要的迁徙中转站,中国近年来在生态保护上的努力为全球的生态多样性的保护做出了贡献。
记者选取了东亚—澳大利亚迁徙路线上的中华秋沙鸭,中亚迁徙线上的黑颈鹤以及东非—西亚迁徙线上的棕薮鸲作为观察样本,每一个鸟种的保护,都包含了科研工作者、民间组织、栖息地工作人员、鸟类爱好者等不同的力量的努力,虽然行为方式有所差别,但都在推动着绿色中国的进步与发展。
中华秋沙鸭:以中国之名
这几天,中国观鸟组织联合行动平台(朱雀会)正在筹备今年的中华秋沙鸭的越冬调查项目,在去年的调查中,该平台在3个月的时间内,分赴19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200多个调查点开展了越冬调查,在提交的正式记录中,共发现中华秋沙鸭441只,其中雄鸟140只,雌鸟及幼鸟301只。
中华秋沙鸭名字的由来在于其模式产地和主要越冬地都在中国,整体色调为黑色和白色,被鸟友们昵称为“国鸭”或“中秋”。作为世界自然保护联盟红皮书的濒危物种、国家一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现存总数量可能少于3000对。因其数量稀少罕见,故有“水中大熊猫”之称。它的繁殖地主要在俄罗斯东南部及中国东北部,中国不超过250对,每年的11月份会从北方飞到南方越冬,越冬时多为小群或零星个体,零散分布在中国广大中部和南部的河流及水库生境。
“中华秋沙鸭对栖息地的要求很高,偏向清澈的溪流、河道与水库。一般认为,中华秋沙鸭的捕食强烈依赖于视力,青睐水流湍急的浅水水域。一旦水体混浊、水质污染、鱼虾减少,它们就不得不寻找新的栖息地。”观鸟爱好者钟嘉告诉记者。
北京林业大学的博士曾晴参加了去年的越冬调查,实际上作为中华秋沙鸭的一名研究者,她关注这个鸟种已经有六年多,她曾到俄罗斯跟随中华秋沙鸭的研究专家戴安娜(Diana Solovyeva)学习如何为这种鸟安装光敏跟踪器。十多年前,戴安娜开始为这种鸟环志,可是这么多年,每年只在繁殖地的巢里找到环志的鸟,越冬地尚未发现,这让这位俄罗斯科学家非常失望。直到2012年12月24日,在现在的湖南省桃源县沅水国家湿地公园发现了一只环志编号为A2的中华秋沙鸭,戴安娜告诉曾晴,那是收到的最好的圣诞节礼物。
沅水流域是中华秋沙鸭的重要越冬地,去年越冬调查中共发现47只中华秋沙鸭。湖南桃源沅水国家湿地公园管理处资源开发股股长卢凯告诉记者,从2008年在桃源县发现有中华秋沙鸭的踪迹后,就一直推动国家湿地公园的建立并邀请相关专家进行了科学考察,摸清了中华秋沙鸭在桃源县的分布情况,并推动保护工作进入到当地两会的议程。
在桃源,中华秋沙鸭被当地人称为吉祥鸟,沅水流域的每个行政村都被告知保护这种鸟的重要性,比如不要电鱼,看到受伤的鸟要打电话给相关部门。虽然当地做了不少努力,卢凯也有自己的无奈,沅江流域的水库等地方都是湿地公园之外的栖息地,加上湿地公园并没有执法功能,所以遇到挖沙、水质污染等问题的时候,除了向相关部门反馈,等待有执法权的部门来解决,做更多的保护宣传之外,许多时候也显得力不从心。
为了更好地保护中华秋沙鸭,卢凯还代表沅水国家湿地公园到其繁殖地——位于黑龙江伊春的碧水中华秋沙鸭自然保护区交流。 保护区内中华秋沙鸭种群数量由建区前的不足10只增加到如今的近100只。
为了保护这里的生态环境,巡护工人们早巡夜查,先后放弃了核心区建旅游度假村、实验区建水电站等项目,取缔了凉水漂流项目、碧水公园等旅游点。为了提高中华秋沙鸭的繁殖率,曾晴所在的北京林业大学研究团队和保护区2013年10月在保护区内河边的树上悬挂了20个巢箱,以解决天然树洞不足或被其他鸟种侵占的问题。
黑颈鹤:高原神鸟归去来
近日,48只黑颈鹤返回云南昭通大山包黑颈鹤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越冬,比去年提前了3天。11月1日下午4时左右,大山包黑颈鹤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工作人员和监测人员在大山包保护区大海子湿地发现有6只黑颈鹤到来,10分钟后,又经邵家梁子方向飞往跳墩河水库。
每年这个时候,中科院昆明动物研究所杨晓君研究员的研究团队就准备去大山包做观测了。从2002年该团队在国内首次开展对黑颈鹤卫星跟踪研究以来,一直在开展黑颈鹤的观察研究工作,经过这十几年的监测,杨晓君告诉记者,这几年到大山包越冬的黑颈鹤数量稳中有升,从1990年的200余只,增加到2004年1月14日的1186只,2014年11月28日曾经记录到1269只黑颈鹤。
黑颈鹤是世界15种鹤类中惟一生活在高原的鹤类,也是15种鹤类中最晚发现的,于1876年由俄国探险家尼古拉·普热瓦尔斯基在中国的青海湖首先发现。在其被发现定名后的百余年中,人类从科学上对它的了解一直十分有限。亦由此黑颈鹤是国际上最受关注的濒危物种之一,被中国列为国家 I 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
黑颈鹤分布区域狭窄,除中国外,仅有少数个体在不丹和印度越冬,原来在缅甸和越南也曾有过少量黑颈鹤,但现已基本绝迹。在中国,黑颈鹤也只生存在青藏高原和云贵高原,包括青海、西藏、新疆、四川、甘肃、云南和贵州7个省区,因此被认为是青藏高原的代表性旗舰物种,也是藏族人民心目中的“神鸟”。
作为黑颈鹤种群数量最大的越冬栖息地之一,近年来,当地通过移民搬迁、退耕还林、退耕还草、退耕还湿等多个湿地保护恢复项目,为黑颈鹤营造了良好的栖息环境。大山包自然保护区内分布着的5958公顷高山沼泽化草甸湿地是黑颈鹤等越冬水禽的重要栖息地。目前,大山包国际重要湿地已被列入国家2014年湿地生态效益补偿试点单位,中央财政资金将对湿地周边村民提供生态效益补偿,并进行村庄生态环境整治等。
黑颈鹤在大山包的数量从1990年的200多只增加到了1200多只,这样的好消息引起了杨晓君对保护区环境容纳量的关注,保护区是否能为黑颈鹤提供足够的食物? 人工投食对黑颈鹤会产生何种影响等,而近年来随着农业耕种品种的改变、旅游活动的增加和国家加大对该地的保护投入,又促使杨晓君思考进一步的研究工作,如耕种方式的改变和旅游活动的增加对黑颈鹤的影响怎样?退耕还林等措施的效果如何?黑颈鹤对栖息地变化的适应方式?……这些具体而入微的观测与研究不但可以帮助保护区优化管理提高保护效率,同时也可为开展进一步的规划和管理工作提供科技支撑。
每年秋季在若尔盖繁殖的黑颈鹤都会拖儿带女从繁殖地飞回云南大山包越冬,这条被科学家们称为黑颈鹤东部迁徙路线的迁徙之路,也是受到人为影响最大的迁徙路线。2010年12月开始花湖湿地恢复工程以来,在若尔盖栖息的黑颈鹤也已经从600多只增加到1500多只,成为黑颈鹤繁衍栖息的天堂。越冬地和繁殖地的栖息地恢复工作为黑颈鹤的保护和种群增加创造了非常有利的条件。
棕薮鸲:中国鸟种新记录
“棕薮鸲是一种奇怪的鸟。”中国科学院新疆生态与地理研究所研究员马鸣告诉记者,这种鸟的迁徙路线像一个抛物线。
这种体重在21-26克间的小型雀类,分布于非洲中南部地区,包括阿拉伯半岛的南部、撒哈拉沙漠(北回归线)以南的整个非洲大陆。欧亚大陆及非洲北部,包括整个欧洲、北回归线以北的非洲地区、阿拉伯半岛以北的亚洲地区,目前全球有4个亚种。
由于在2000年出版的《中国鸟类手册》之中并没有记载,所以学界一直质疑它在中国的存在。当然,它的发现也有些偶然。1995年5月,中国科学院生态与地理研究所的一个研究团队在新疆阜康古尔班通古特沙漠南缘采集到一号棕薮鸲鸟类标本。6月曾观察到另外一对衔着昆虫的鸟飞到红柳中育雏,但未能追踪到。在阜康的观测站,却又能常见到这种鸟到帐篷里找水喝,最初大家以为是常见的荒漠伯劳,后来发现习性差异很大,通过资料的查找,确认是棕薮鸲,这种鸟在1000公里外的哈萨克斯坦有发现。
每年的4月底到5月中旬,棕薮鸲会飞到古尔班通古特沙漠进行繁殖。马鸣告诉记者,它们的巢搭建在灌木丛的底部,很容易受到蛇、狐狸、虎鼬等天敌的破坏,所以它们的孵化期很短,一般只有十一二天,而一般的猛禽要40多天。现在新疆境内只在古尔班通古特沙漠腹地发现了一个棕薮鸲的繁殖地,有观测记录的近五六年里,每年飞来有二三十只,每对成鸟产卵3-4枚,它们可以通过捕食昆虫获得水分以应对昼夜温差大的沙漠。每年8月底到9月底,它们便长途迁徙到非洲的肯尼亚。
“棕薮鸲喜欢沙漠里的梭梭林、胡杨和红柳灌丛,它在古尔班通古特沙漠的出现跟生态环境的变好有着直接的联系。”作为土生土长的新疆人,马鸣告诉记者,这些年的禁猎、禁伐、造林等保护让古尔班通古特沙漠为鸟类提供了良好的栖息地。
昔日沙海茫茫,今朝绿浪翻滚。
从20世纪90年代起,古尔班通古特沙漠营造防风固沙林和农田防护林,实施退耕还林还草工程,在沙漠荒地种植了红柳树、梭梭树等植被。以往风沙横行的北沙窝,现在分布着胡杨、苦艾蒿、白蒿、苔草、蛇麻黄、花棒等多种植物,梭梭树及红柳灌木等沙生植物随处可见,还有机会看到鹅喉羚和野兔。被誉为“沙漠千岛湖”的凰家梁水库,可容水600万立方米。在湖泊周边有2000多万平方米的湿地,湖泊南缘是固定沙丘和沼泽,从北岸向南望去,蓝天、碧水、雪山、黄沙、绿树相映成趣。湖泊水草茂盛,栖息着白天鹅、白鹭、蓑羽鹤等上百种鸟类。
不过,马鸣也有自己的忧虑,因为棕薮鸲的新发现,这几年慕名而来的观鸟者越来越多,大家为了拍出好的题材,一些人不惜用人工的方式引诱鸟,对鸟的科学观测造成一定的干扰。另外,当地旅游开发的压力也让马鸣有些隐忧。
古尔班通古特沙漠的棕薮鸲跟哈萨克斯坦的是不是同一个亚种还是新的亚种?马鸣说,棕薮鸲仍然像一个谜,需要解答的还有很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