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地地貌为高原湿地的形成和发育提供了生存空间,一般低洼地区(如盆地、洼地)比丘陵和高地更有利于沼泽发育,因为负地貌有利于水的汇聚,不利于水的排泄,成为湿地发育的理想场所。不同地貌类型对湿地的形成和发育有着不同的影响。
山地、高原是我国沼泽发育的重要地貌类型。我国是一个多山的国家,山地、丘陵约占国土面积的 2/3。全国地势西高东低,形成三大阶梯。 西南部耸立着号称世界屋脊的青藏高原, 平均海拔在4500m以上,为我国第一级阶梯;中部为由内蒙古高原、黄土高原、云贵高原和一系列高大山地组成的第二级阶梯;在大兴安岭、太行山、巫山、雪峰山以东,主要是由东北平原、华北平原、长江中下游平原和低山丘陵为主构成的第三级阶梯。
位于第一级阶梯的青藏高原地貌类型多样, 既有高大的山脉, 又有高原湖盆、 山原湖盆、谷地和高山深谷等多种特殊的地貌类型。青藏高原面及其四周边缘有一系列东西向和南北向巨大高山山脉。东西向山脉占据了青藏高原的大部分地区,从北到南有阿尔金山-祁连山、昆仑山、巴颜喀拉山、喀拉昆仑山、唐古拉山、冈底斯山、念青唐古拉山和喜马拉雅山。除祁连山山顶海拔在 4500 ~ 5500m 以外,其余山脉山顶都在海拔6000m以上。南北向山脉主要分布在高原东南部和横断山地区,自西向东有伯舒拉岭、他念他翁山、宁静山、大雪山和龙门山-夹金山-大凉山。这些山脉山顶海拔多在4500~7000m。这些山脉成为整个青藏高原地区的地貌骨架,控制着高原地区地貌的基本格局,进而也控制着整个高原地区生态系统的空间分布格局。青藏高原面为小起伏高山、高海拔丘陵和宽谷盆地的组合体,小起伏高山和高海拔丘陵为不同时代的地形面,而宽谷盆地主要为第四纪的堆积面。在青藏高原形成过程中,因后期内外营力的作用,使高原面有不同程度的变形,整个高原地势由西北向东南倾斜,地处腹地的羌塘高原面保存较好,而处在高原边缘的横断山脉地区为残留的平坦山顶面。山地剥蚀形成的夷平面地表平坦,排水不畅,深厚的风化壳阻碍水分下渗,造成地表过湿或发生积水,形成有利于沼泽发育的环境。横断山区一些沼泽发育在第三纪形成的夷平面上。山地、高原中多发育封闭或半封闭的山间盆地,盆地内地势平坦,排水不畅,且多有地下水出露补给盆地,使盆地内汇集地表水和地下水,发生沼泽化过程。如青藏高原东北隅的若尔盖高原就是川西北高原内发育的断陷盆地。由于高原盆地内湿地形成发育的环境比较稳定,湿地发育条件能够长期保持,因而发育泥炭沼泽并积累较厚的泥炭层。
冰川地貌和冻土地貌是沼泽形成、发育的有利地貌。青藏高原、长江、黄河河源区沼泽的形成、发育多与冰川、冻土地貌有密切关系。冰川,尤其是大陆冰川退缩后,在原冰川发育区留下了一系列冰蚀、冰积地貌,具体地貌类型为冰斗、围谷、槽谷、冰蚀洼地等低洼地貌。这些地貌底部堆积大量冰碛物,透水性能不好,形成隔水层,成为湿地形成发育的温床。青藏高原上现代冰川分布广泛,冰川地貌普遍发育,现有冰川面积达 1168.18km2,特别是唐古拉山北坡有各类山谷冰川 520 条,占青藏高原冰川总数的 82.9%,冰川一方面塑造有利于沼泽发育的地貌,另一方面又以融水补给冰川洼地使地表长期稳定积水或土壤过度湿润,从而发育沼泽。冻土层形成的区域性隔水层阻碍了冰雪融水的下渗,冻融作用又使地表形成冻融洼地,有些地方冻土融化后,地表下陷形成热融湖,在这些谷地洼地、热融湖区经常有积水或土壤过湿,以致发生区域性沼泽化现象。在冻土地貌区沼泽分布十分广泛,不仅在河漫滩、阶地上发育沼泽,在整个宽阔的浅平谷地中,甚至分水岭上都有沼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