湿地的存在以水为特征,水是湿地生生不息的脉搏。青藏高原的高山冰雪融水是河流的主要水源,是东亚和南亚地区诸多江河的源头,有“江河源”和“生态源”之称。我国的长江、黄河源远流长,沿岸地区是中华民族的发祥地;澜沧江(中下游称为湄公河)是一条著名的国际河流,流经中国、缅甸、老挝、泰国、柬埔寨和越南等 6 个国家,对流域社会经济发展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此外雅鲁藏布江 (下游称为布拉马普特拉河) 流经中国、 印度和孟加拉国, 怒江 (下游称为伊洛瓦底江)流经中国和缅甸,它们都为当地社会经济生活提供了丰富的水源和其他资源保障,既养育了地方百姓,又孕育了灿烂的文化,悠悠历史长河,久远而深邃。
青藏高原湖泊星罗棋布,大约有1600多个湖泊,全区湖泊面积约3.6万km2,占全国湖泊总面积的一半以上。该区湖泊的特点是多盐湖和咸水湖,各类盐湖在 352 个以上,盐湖面积巨大,大于 21 460km2,占湖泊总面积的 40%以上。
其中青海湖是全国面积最大的湖泊,面积达 4200km2。藏北羌塘地区是一个四周被高大山脉环抱的巨大的高原内陆盆地,总面积超过 60 万 km2。羌塘地区平均海拔 4600m 以上,气候严寒,年平均气温在 0℃以下,属于高寒荒漠区。但是那里湖泊众多,其中面积在 1km2以上的湖泊就有 1000 多个,大于 5 km2的湖泊有 300 多个,面积超过 1000km2的湖泊有纳木错、色林错和扎日南木错。除咸水湖和盐湖外,在江河源头也发育有淡水湿地,它们是江河的重要水源。如位于黄河源头的鄂陵湖和扎陵湖就是两个大型淡水湖,面积分别为 610km2和526km2,贮水量达 108 亿 m3和 46.7 亿 m3。丰沛的大气降水、地表水和地下水为青藏高原湿地的发育提供了充足的水源。在丰富水源的滋润下,青藏高原发育了大面积的高原湿地,如长江、黄河河源沼泽区、若尔盖高原沼泽区,并已建有自然保护区。
分布在云贵高原的构造盆地、构造岩溶盆地以及盆地边缘冲、洪积扇缘洼地的湿地主要依靠地表水和地下水维持生计,双重水源提供了充足的水分,加剧了洼地地表积水或过度湿润的程度,湿地集中连片发育,形成大面积的泥炭湿地。
山地冰川又被称为固体水库,是高原湿地重要的水源提供者。中国共发育冰川 46 298 条,占世界山地冰川面积的 14.5%,占亚洲冰川面积的 47.6%。西藏是世界上大陆雪山冰川最为富集的地区之一。近年已查明在该区发育有冰川22 468 条,面积达 28 645km2,是中国冰川条数最多、面积最大的地区;冰川储量 25 330 亿 m3,仅次于新疆(储量为26 960亿 m3) ,在全国各省区中名列第二。大量的冰川融水,源源不断地滋润着西藏高原的江河、湖泊、沼泽等湿地。水是湿地的灵魂,可以说没有水就没有湿地。我国高原上丰沛的水源用她们甘甜的乳汁哺育着大面积的高原湿地,使高原湿地的生命得以延续。高原上沼泽湿地是由河流、湖泊等水体以及草甸和森林在水的浸润下演化而来的。河流、湖泊一般都是从水草丛生开始逐渐演变为沼泽。在湖滩平缓宽广的湖泊,底坡缓缓倾向于湖中心。在潮湿的湖滩上生长着喜欢湿润条件的苔草植物,并形成一簇簇高大的草丘;在朝向湖中心的浅水区(水深 20 ~ 40cm)生长着挺水植物;在超过 40cm 深的地带内其植被为沉水植物。河流及小溪不断带入泥沙并沉积到湖底,枯死的植物残体和浮游生物也不断沉入湖底进行堆积。在淹水的条件下,湖底是一种缺氧的环境,沉入湖底的植物残体很难腐烂分解,从而导致它们逐年加以累积而形成泥炭,湖泊也因此逐渐变浅萎缩,环状植物带向湖心蔓延扩展,最后导致整个湖泊消失,演化为沼泽湿地。流速缓慢的浅水河流及小溪也会步其后尘,发生相似的过程。
由于河水泛滥及溪流向沼泽湿地的演变,地下水水位不断升高出露地表,导致草甸地表经常或间歇性地处于过湿状态,水分向低洼处汇流积聚。土壤空隙被水充填后,使空气难以再进入土壤中,形成嫌气的缺氧环境。在缺氧条件下,易形成含锈斑的浅灰或灰蓝色的土层,泥炭在其上部不断累积,形成深厚的泥炭层,最终演变为泥炭沼泽湿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