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2014年8月12日讯(记者 刘勇 通讯员 申福春 张瑜)在沅江市南大膳镇发现的一头受伤被困珍稀动物麋鹿,经林业部门精心救治后,戴着跟踪项圈,今天回归大自然,开始了在洞庭湖湿地的新生活。
麋鹿属于国家一级保护动物,一般生活在湿地、沼泽地带。洞庭湖水位上涨时,常有麋鹿被迫从一些湖心洲岛逃到岸上农田、河边觅食。
这次放归的麋鹿,系1岁左右的幼体,体重大约60公斤,是7月25日被当地村民在南大膳镇的一个甲鱼池发现的。甲鱼池有2米深,且四周都用水泥护坡,跌入其中的小麋鹿惊恐万分,奋力挣扎却无法爬上来,还弄伤了蹄子。
接到村民反映后,沅江市林业局会同多个部门,费尽周折,终于把小麋鹿“打捞”上岸,寄放在当地村民的牛栏里,并在省野生动物救护中心的指导下开展就地救护。打针消炎、止血,为蹄子疗伤;小麋鹿受到惊吓不愿进食,兽医就用葡萄糖为其补充营养。经过半个多月的精心照料,小麋鹿完全康复。
今天,小麋鹿被运到一个远离人类活动但有麋鹿群出没的芦苇场进行放生。为了便于更好地保护麋鹿,省野生动物保护中心还给这头小麋鹿戴上了一个无线电跟踪项圈,研究它的活动范围、栖息规律,以据此在将来建设监测保护站点、安全台等。这在麋鹿研究中尚属首例。项圈使用寿命为2年,每隔1小时向跟踪终端发送一次信息。
缰绳放开一刹那,小麋鹿就飞奔钻进了芦苇丛,不见踪影。1小时后,跟踪项圈发来的信息显示,它已经奔跑了11.4公里。
作为我国唯一的自然野化麋鹿种群,洞庭湖区目前的麋鹿数量为70至100只,并且在逐年增加。省林业厅副巡视员吴剑波表示,这是我省近年来大力推进洞庭湖生态经济区建设的丰硕成果,是洞庭湖湿地得到有效保护和恢复的重要见证,也是人民群众生态保护意识得到提高的明显标志,林业系统将加强研究和保护,为麋鹿营造更加安全的栖息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