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内蒙阿尔山返程,中途需要在吉林白城子换乘火车才能返回沈阳。同行的伙伴早已让白城子的朋友安排好吃住,可我却极力推荐赶到离白城子100多公里的吉林向海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停留,以便再考察一下几年前给我留下深刻印象的的湿地资源。
那是大约在2001年夏天,应白城子旅游局的邀请,考察当地的旅游资源。当时安排了鲜为人知的向海湿地丹顶鹤自然保护区参观。车行一走一过,感到这里幅员广阔、人烟稀少、地貌的特殊、很原始。当时保护区还没有形成规模,仅有的几座用于接待客人的小楼由于缺少客源进驻和维护,显得冷冷清清,空空荡荡。在组织者的安排下,我们参观了博物馆、向海湖和丹顶鹤保护基地,对这个特殊地貌——湿地有了初步得了解和印象。
这次我们从阿尔山驾车到这里用了5个小时,中途在乌兰浩特市吃了一顿纯正的蒙古族大餐,价格还不贵。抵达向海的专家公寓时已经是深夜,客房已经安排满满的,好在我们提前预留了房。
早晨,天刚刚亮,同行的朋友还在梦乡,我拿着相机,急不可待的去目睹这个曾经来过的地方。专家公寓与保护区办公室、博物馆在一个大院,已建设的很有规模。走出大院右拐,是村民的居住区,临街是一排楼房,再往南是一栋栋整齐的北方平顶土房。主街道铺上了柏油路。路上遇到几位晨练跑步的村民,给人一种农村向城市生活方式转变的味道。在村人的指点下,我漫步来到村南头重新修复的的香海寺。
香海寺始建于清顺治六年(一六四九年)建成,迄今已有三百馀年历史。初建时名“青海庙”,清乾隆时将其改名为“福兴寺”。六世班禅也曾来寺里传经说法,汇聚喇嘛一千零八十人,前来听经受法者不计其数,因其“日日香烟缭绕,弥漫如海”,故而得名“香海庙”。
历史上,向海一带是蒙古族王爷哈图可吐的领地,是蒙古族聚集的地方。蒙古族传统上普遍信仰藏传佛教。清顺治六年,经头人商议,在山清水秀的向海湖西塔甸子,建起了一座青砖灰瓦的寺庙,名曰“青海庙”。当时,寺庙里有七位喇嘛。建成不久,寺庙被洪水冲毁。後经重建,寺庙占地九十九亩,围墙高六尺,院门两侧有钟鼓二楼。院内有七株大榆树,至今仍然枝繁叶茂。庙共三层,高十二米,庙体为青砖灰瓦,以红色为基调,配以黄、蓝、白色,庄严古朴,其建筑工艺,雕绘水准,与北京雍和宫相仿。
一七七二年,乾隆带著和绅、刘墉等三十四人前往长白山探祖寻根,途经向海,下榻青海庙。乾隆见“青海庙”的“青”字比“大清帝国”的“清”字少了个三点水,好似削去了“大清帝国”的半壁江山,於是找来住持,重命庙名,改为“福兴寺”,且亲笔书写匾额和楹联,并留有“云飞鹤舞,绿野仙踪。福兴圣地,瑞鼓祥钟”碑文。当地无山无石,便以木代石刻成碑。由於木碑不禁风雨,加之关东塞外,地广人稀,识得碑文的人寥寥无几,如今木碑已不知去向,只有北京雍和宫《福兴寺志》还留有这段记录。
我起的早,寺庙还没开门,于是我便沿着村西侧的街路返回,路的西侧是一望无际的芦苇荡和湖面,各种水鸟在芦苇荡中飞起飞落,保护区的管理人员开着小船在芦苇荡中巡视,好一派北方水乡景色!野!酷!
在临近住处不远,还有一个百鸟园,里面有各种禽类供人观赏,也是保护区珍禽的研究中心。吃过早饭后,我们还剩下一个半小时时间就要去赶火车,专家公寓的李总热情的陪我们去鹤岛观鹤。
如今的鹤岛已经与前几年大有变化。这里已经建起整齐的鹤舍,有专人值班保护、饲养。几十只丹顶鹤在网罩的鹤舍中分类放养,每天还定点放飞2次。
放飞,是丹顶鹤引吭高歌、展翅翱翔的靓丽展示,也是摄影者和游人期盼最能打动人心的时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