鸨科

鸨科(学名:Otididae)是鸨形目(学名:Otidiformes)的一科。

鸨是飞翔鸟类中体型最大的,擅长在地面快速奔跑。鸨类广布于旧大陆的草原地带,但数量却比较稀少,有10属23种,我国仅1属3种,全部为国家一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

科学分类:鹤形目 > 鸨科 > 小鸨属
GRUIFORMES > Otidae > Tetrax tetrax
描述:体小(43厘米)的黄褐色鸨。上体多具杂斑,下体偏白。繁殖期雄鸟具黑色翎颌,其上的白色条纹于颈前呈”V”字形,下颈基部具另一较宽的白色领环。飞行时两翼几乎全白,仅前四枚初级飞羽多有黑色。
虹膜-偏黄;嘴-角质绿色;脚-绿黄。
叫声:求偶叫声为干涩、持久的prrrt声。飞行时第四枚初级飞羽能出哨音。
分布范围:中东及中亚;迷鸟至印度西北部。
分布状况:全球性近危(Collar et al., 1994)。种群数量甚少。在中国繁殖于天山的草场;迁徙时经中国西北部,迷鸟至四川。
习性:结小群活动。炫耀时跃起,两翼拍打,翎颌羽膨出。
俗名:地鵏

科学分类:鹤形目 > 鸨科 > 鸨属GRUIFORMES > Otidae > Otis tarda
描述:体型硕大(100厘米)的鸨。头灰,颈棕,上体具宽大的棕色及黑色横斑,下体及尾下白色。繁殖雄鸟颈前有白色丝状羽,颈侧丝状羽棕色。飞行时翼偏白,次级飞羽黑色,初级飞羽具深色羽尖。
虹膜-黄色;嘴-偏黄;脚-黄褐。
叫声:一般不叫。雄鸟炫耀时发出深吟。
分布范围:欧洲、西北非至中东、中亚及中国北方;于巴基斯坦为迷鸟。
分布状况:全球性易危(Collar et al., 1994)。指名亚种为新疆天山、喀什与吐鲁番地区草原及半荒漠的留鸟; dybowskii繁殖于内蒙古东部及黑龙江,越冬于甘肃至山东,南可远及福建。栖于草原及半荒漠,越冬时多于农耕地。
习性:以5~15只鸟为群。步态审慎,飞行有力。雄鸟炫耀时膨出胸部羽毛
俗名:地鵏 独豹 鸡鵏 老鵏 青鵏 套道格 羊鵏 野雁

科学分类:鹤形目 > 鸨科 > 波斑鸨属
GRUIFORMES > Otidae > Chlamydotis macqueeni
描述:中等体型(70厘米)的斑驳褐色鸨。下体偏白。繁殖期雄鸟颈灰色,颈侧具黑色松软丝状羽。飞行时双翼可见黑色粗大横纹,初级飞羽羽尖黑色,基部具大的白色斑块。
虹膜-金黄;嘴-上嘴深色,下嘴黄色;脚-棕黄。
叫声:沉寂无声。
分布范围:中东至中亚及印度西北部。
分布状况:新疆西部及内蒙古西北部的罕见留鸟。
习性:作跳跃炫耀。栖于半荒漠、沙丘及盐碱地。性无拘但怯生。
注:过去作为Houbara O. undulata的一亚种处理(参见郑作新,1987)。
俗名:道勒格养-套勒巴图-套道格 地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