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湿地公约》第2 条规定,每个缔约方必须把本国至少1 块湿地纳入《国际重要湿地名录》,且被纳入的湿地必须符合标准。1990年、1996 年、1999 年和2005 年的第四次、第六次、第七次和第九次缔约国大会分别对指定国际重要湿地的标准做出了规定和修改,任何湿地只要符合国际重要湿地指定标准中的一项,就可被视为国际重要湿地。到2012年为止,共有160 个国家的1994 块湿地被列入《国际重要湿地名录》,总面积约1.9 亿hm2。我国自1992 年加入《湿地公约》,到2012 年共有41 块湿地被列入《国际重要湿地名录》中,总面积371 万hm2。
第五章 湿地专题
鹤类的天堂
黑颈鹤的家园
万鸟来朝的圣地
红树林的保护地
世界之巅的江河之母
斑海豹的港湾
中华鲟的生育之地
麋鹿的故乡
海龟的归宿
遗鸥的乐园
高原湿地是一种特殊的湿地类型,主要分布在我国青藏高原和云贵高原,在西北干旱区的蒙新高原(内蒙古和新疆)也有一些分布。水是高原湿地的命脉,她们在纯洁的高原冰雪的哺育下茁壮成长,并毫不保留地向世人展现她们的美丽和神奇。高原湿地是在特定的高寒环境条件下由水陆相互作用形成发育而来的,因而具有区别于其他生态系统的独特性。
一、起源
二、类型、面积和分布
高原湿地类型多样而独特,以沼泽湿地、湖泊湿地和河流湿地为主。高原上冰川地貌发育,江河湖泊星罗棋布,丰沛的冰雪融水、高寒冷湿的气候以及深厚的冻土层促成了湿地的形成和发育。高原上复杂多样的自然环境孕育了多种类型的湿地,各具特色,构成了一个高原湿地大家庭。高原上分布的湖泊如绿毯上点缀的繁星,璀璨晶莹;深水沼泽容颜依旧,青春靓丽;三江源波涛汹涌,气势磅礴;青海湖鸟岛湿地鸟类荟萃,万鸟翔集,甚是壮观。高原湿地五彩纷呈,充满神奇。绚丽多彩的湿地为高原大地编织着金色的梦,谱写出神奇美丽的真谛。
我国多山的地貌特征和多样的气候条件孕育了丰富的高原湿地资源。国家林业局调查规划设计院李忠平研究员的统计结果显示, 位于 3000m以上的高山湖泊、 沼泽和沼泽化草甸、河流湿地面积总计约924.66 万 hm2,占全国自然湿地总面积的25.54%。主要分布在青藏高原、云贵高原和蒙新高原。
青藏高原平均海拔高度超过 4000m,以高寒为环境特征,形成了世界上特有的高原沼泽湿地,沼泽湿地空间分布在垂直方向上表现出一定的规律性,形成了山地亚热带沼泽湿地分布带、山地温带沼泽湿地分布带、山地亚寒带沼泽湿地分布带和山地寒带沼泽湿地分布带。
三、功能
青藏高原湿地生态系统服务功能齐全,具有很高的生态价值,如沼泽湿地和湖泊湿地每年可产生1371.7亿元的生态服务价值。高原湿地生态服务功能价值主要体现在涵养水源、废物处理、气候调节、休闲娱乐、保护生物多样性等功能上。高原湿地不仅维系着周边地区的水源供给,而且青藏高原也是目前全球气候变化影响较为敏感的区域,高原湿地对全球气体调节和废物处理均有不可忽视的作用和功能。高原上特有的高寒气候孕育了高原湿地特有的生物多样性,被誉为高寒生物自然物种资源库,是世界上高海拔地区生物多样性最集中的地区。
四、全球变化背景下的中国高原湿地
自工业革命以来,人类活动造成的 CO2 及其他温室气体(CH4、N2O等) 在大气中含量的增加所引起的温室效应已经引起世人的关注。大气中的CO2 自18世纪以来已经增加了大约25%, CH4 增加了1 倍。预计到下世纪中叶,地球大气中的 CO2 浓度将比现在再增加 1 倍,达到 600 ~ 700mg/kg。国际上许多专家通过模型预测,认为在 CO2倍增条件下,全球地表气温增加的幅度在 3.5 ~ 5.2℃。CO2 倍增所导致的降水则有很大的不确定性。据最近出版的 IPCC 第三次气候变化科学评估报告,近百年来全球平均地表气温 1861 年以来持续上升,20 世纪已上升 0.6℃ ±0.2℃,20 世纪增幅最大的两个时期为1910 ~ 1945 年和 1976 ~ 2000 年。国家气候中心专家通过气候模式模拟预测了中国西部地区未来 50 年的气温变化,结果表明,中国西部地区 21 世纪变暖明显,且变暖幅度高于全国的平均值。其中,位于北半球中纬高海拔地带的青藏高原的气候变暖尤其令人瞩目。
青藏高原被认为是在我国,乃至在地球上较少受到人类活动影响的少数地区之一。高原上的大气比较纯净,较少受到污染,因而被用作为对照的大气本底。然而青藏高原却正是对全球变化-大气增暖最为敏感的地区,也可能是受到最大影响的地区。由于高原的水热条件经常处在植被生态极限的边缘,即使是一两度的温差或 100 ~ 200mm 的降水变化,在温暖湿润地带不会对植被分布产生太大影响,但在高原上却可能导致植被地带性的巨大变迁。众多学者的研究结果一致表明至少在2015 年前,高原将维持增温趋势,其高温时间可能会延续至 2020 年左右。根据国外学者的 GCM 模型的模拟结果,青藏高原到 2100 年气温将上升 2 ~ 3.6℃,预计温度上升最高范围值为 3.0 ~ 3.6℃,将出现在高原北部和西南部,在高原中部和东部将会产生 2.0 ~ 3.0℃的增温幅度。高原的降水模式将会逐渐发生改变,北部增加,西南减少;高原中部和东部的降水将增加 0 ~ 300mm,而在西南部将减少 0 ~ 500mm。自 20世纪 60 年代以来,黄河河源区平均降水量减少 88.5mm,减少的速率为22.1mm/10 年。气候变化对高原生态系统将会产生显著的影响,引起植被格局发生变化。因此,青藏高原可以作为地球上全球变化的先兆区或预警区而具有特殊重要的监测和研究意义。
五、中国高原湿地面临的生态威胁
湿地是地球表层最独特的生态系统和过渡性景观,是地球表层系统最重要的“物种基因库”,又是人类重要的经济、文化、科学和生活资源库。20世纪70年代以来,全球性的湿地消失和退化危机引发了严重的生态环境和社会问题,直接威胁到区域、国家乃至全球的可持续发展。当前被誉为“中国高原之肾”的高原湿地已经发生了明显的退化,其退化模式“湿地—草甸—退化草甸—沙化草地—沙地”令人担忧,许多昔日生机盎然的湿地,目前已为沙地、沙丘所掩埋。高原湿地的生态恶化状况已经引起国内外专家的重视和国家的关注。
六、保育
尽管高原湿地是一种宝贵的自然资源和高原居民赖以生存的重要景观,对维持高原区域生态安全和可持续发展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但由于湿地地处偏僻的荒凉地带,人类在很长时期内并没有认识到其存在的重要价值,而把其作为需开发的荒地,认为只有改造湿地、开发湿地才能变废为宝。这种偏激的认识,使得我国高原湿地遭受了很大的破坏,严重影响了高原区域的经济发展和区域生态安全,给高原居民带来了生存威胁。随着人类对湿地价值认识的提高,国内外对湿地也给予了很大的关注。
湿地资源开发环境影响评价是进行湿地保护和合理利用的一项重要举措,通过环境影响评价可以对人类活动进行预测、评价和约束,在努力使湿地为人类提供更大效益的同时,尽可能减弱对湿地环境的冲击和破坏。以湿地为主要旅游对象的生态旅游活动就是湿地生态旅游。湿地生态旅游由于其追求的是旅游经济与湿地保护的协调发展,与可持续发展的理念相吻合,逐渐引起有关政府、国际组织和湿地周边社区的关注。在我国,许多高原湿地类型自然保护区也开始或已经着手开展湿地生态旅游活动。对高原湿地进行合理改良和适度开发,不至于对川西北高原的整体气候、水文和植被格局产生破坏性的影响,而且也有利于推进高原区域的经济发展。